- 等级
- 砌墙工人
- 等级进度
-
- 积分
- 70
- 阅读权限
- 35
- 主题
- 精华
- 社区币
- 星梦
- 注册时间
- 2004-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近代前夕的日本,由于含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侵蚀了封建领主经济,促使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以及农民阶层和武士阶层的 分化。一些下级武士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经济状况日益低下并趋于破落。他们怨恨因出身低微而不能升迁,有的甚至诅咒“门阀制度乃 我父之敌”,以致对幕藩体制日益不满,在日本被迫“开国”的过程中,便对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从离心走向对抗。伊藤博文正是在资本 阶级化的下级武士反对封建幕府的斗争中崭露头角的。他作为奇兵队中坚的力士队队长,坚持支持高杉晋作等人实现了“藩的革命”,首 先在长州藩内形成了“开国攘夷的主体”。在倒藩过程中,他深感必须“明察世界大势,欲与五洲各国并立,就不能以世禄之制建立国政 ”,为此于明治元年首先提出“废除诸藩”,“使全国政治划一”的建议。可以认为,伊藤博文的身上虽留有封建武士的胎记,但从其反 对封建幕藩体制斗争的经历和以后的主要政治倾向来说,他追求的是近代资本主义日本的方向。 * a4 X# H* Y$ w# Z4 f5 N
6 V. \( f7 q, `; z4 z2 t' q+ U: f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又能动的影响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一位政治家的政治主张不仅取决于他的阶级 属性和政治识见,而且在文化素养和文化观念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5 G9 k1 Q8 w% `, [; P% [
7 s( f) Y1 A) n9 q9 E- _李鸿章自幼受严格的儒学熏陶,又是沿着传统的科举道路进身的,他的知识结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经、史、子、集。尽管他接受了 鸦片战争后的“经世之风”和“经世之学”的影响,但“经世之学”一般是指传统文化中相对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经济 ”之学和其他切于社会民生实用的“实学”,“经世之风”一般是指传统文化中讲求经国济世、识时知变、重视实学、学以致用的一种士 风和学风。它们本身不是“新学”,也不含有超越传统文化的新内容。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光凭这种传统文化而不直接广泛吸取西学, 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学派。据李鸿章的幕僚范当世说,李在直隶任内,喜看《管子》,甲午战争后喜看《庄子》。再从李鸿章留存的众 多著述来看,他一生言事论政一般都只限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范围内,对西学的了解和称引始终停留在非常浅薄的水平上。 9 l) y3 n, |0 y) F3 @& x( l1 T
1 } o9 K: l$ x' l) v# ~
伊藤博文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观念要比李鸿章的开阔和新颖的多。他学过汉语,受过儒学影响;在倒幕运动中又学会了英语,不断从洋学中 获得启益。1863至1864年间,他曾留学英国。时日虽短,但得来的知识和见闻,比之留学之前所学已有霄壤之别。伊藤博文亲眼 看到英国的“统一”和“隆盛”,便决心回国后“非撤废封建制度不可”。与李鸿章的“盛年不学”不同,伊藤博文在日本政要中向以“ 勤学家”和“读书癖”著称。据记载,他“不断的读书研究,以致做了总理大臣后,他依然驱车至丸善书店看书。”为政很忙时,也手不 释卷,“对于外国的新闻杂志等他亦极要看”,尤注意“关于远东的纪事”“命左右翻译给其他大官阅览”。他很爱看《拿破仑传》、《 彼得大帝传》等外国“历史传记之类”的书籍,从此类的书中“得到了政治的暗示不少”。他后来承认,“以前实施了的海防献金和保安 条令,均是取法于《加富尔传》和《俾斯麦传》。
# T, Z; S4 ~6 E# j%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