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
- N, V3 ]* q* h r, h9 t0 ]' X: O/ Z6 C6 q
近代化不仅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的历史运动,而且也是一直明显的凸现出社会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自为的历史运动。在近代化运动 中,人们的社会观念、尤其是居于运动前沿的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深刻的影响着运动进程的本质和面貌。因此,中日近代化 比较研究,不仅可以进行诸如洋务运动、戊戍维新和明治维新等中日近代化运动本身的比较研究,而且还应该进行主导中日近代化运动的 有关代表人物和政治集团、社会群体的比较研究。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是对19世纪中日近代化全局发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通过对他们的 分析比较,有助于拓宽和加深对当时中日近代化成败历史的认识。 # p, h# {4 d2 ~1 y6 `/ J
7 k$ n Q7 J2 I0 V
一、不同凡响和识见有异 " z, H1 i" h; D. b& \6 V$ C. J! a* l
. k9 M0 J. J1 x+ C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强行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和近代国际格局之后,由于两国资产阶级还未产生,居于重要地位的 “士”阶层便自然的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历史主导作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就是中日两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由“士”成为官僚政 治家的开拓性人物。 ! D( R$ n6 ]( Q' ~5 Z
; {/ {0 I$ r C2 X李鸿章出身于安徽合肥的一个“以科甲奋起”之家,用世的首途是由书生登第进入词林。他早年师从意欲“补天”的曾国藩,“讲求经世 之学”。在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重叠的所谓“内忧”和“外患”交至的形势下,鸦片战争前夕再起的“经世”之风发生了“ 更法、筹海”到“卫道、救时”,再到“借法自强”的转变。在这些潮流的转折中,李鸿章展现了“经世”之才,成为一位赏爵封疆、位 列阁首的清朝大员。他对兴办洋务鼓吹之力,建树之多,罕见比匹,故赢得很高的时望和许多并世新人物的尊崇,在同辈达官中,无人可 望其项背。
1 P0 K' }+ N) ~" b2 T6 Z# b+ y5 |# B
伊藤博文在日本的声望和地位与李鸿章在中国的情况不分轩轾。他出生于长州藩(今山口县)的一个破落藩士之家。早年受开国论影响, 拜“学兵习儒,兼及洋学”的吉田松阴为师,旋参加“尊王攘夷”、“开港倒幕”活动,明治政府成立后累迁要职。迨70年代后期“明 治三杰”相继故世后,他很快成为日本政界头号实权人物,曾4次组阁,4任枢密院议长,是明治天皇最信赖的重臣。 ; f3 e; R- B* f9 e& ^& N9 M
8 U: d2 \2 X8 h' D2 O李鸿章和伊藤博文都确实不同凡响,且很有相似之处。但他们的识见和政治作为却有殊多不同。这不仅是由于他们在“士”的出身上有隆 望和破落之别,而根本上是由于他们所处的内外环境有别,以及李所属的中国士大夫和伊藤博文所属的日本下级武士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 。 0 D' C9 X$ Y8 l) I
- Z$ Z6 M9 ^. ~. r
史实表明,中日两国门户被西方列强打开以前,两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两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侵蚀程度有明显的差别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封建封建社会结构还相当牢固。封建阶级内还未异化出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反对势力,地主阶级、包括它的士阶层 在内尚未发生带有实质性的分化。用时文和章句取士的科举制度,给士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功名和官职的机会,造成他们对既有 封建政治体制的一种向心力,这也有助于阻碍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所以当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除少数象何震川那样低层次的士人 附和运动外,大部分封建士人、尤其是科举功名比较高的中上层士人,在起义农民面前基本上是“铁板一块”。就李鸿章来说,虽此前已 进入翰林院,但他政治上的真正起飞却是从“卫道”、“救时”开始的,50年代办团练成为道员,60年代统率淮军成为督抚。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李鸿章长期“靖内”的经历使他更忠于清王朝,又自恃为强者,并铸成了迷信“官力”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 务压其民”的封建官僚本质。固然,李鸿章曾与其他洋务派首领一起倡始举办洋务企业,为资本主义潮流通过历史关卡不自觉的亮起了绿 灯,说明已开始接受某些资本主义影响,但从其为挽救清朝统治而血战的经历和以后的主要政治倾向来说,他只是一位比较具有开拓意识 的封建官僚。
6 ?( |" a0 `7 @0 S7 c% L3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