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更多] [分享]硬盘修复技术汇总

lienli 发布于2006-6-13 04:28 3071 次浏览 14 位用户参与讨论   [复制分享主题]
<P><STRONG>硬盘修复技术汇总</STRONG></P>
) c  P0 x" C7 A+ K& d# U<P><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目录<BR>1.硬盘不能启动的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BR>2.用软件修理硬盘故障的“四个绝招”<BR>3.硬盘零磁道与分区表的修复<BR>4.硬盘坏道修复术<BR>5.硬盘的故障汇总汇总<BR>6.什么样的“坏硬盘”可修复<BR>7.硬盘十大秘密<BR>8.硬盘电路板维修思路<BR>9.硬盘引导型故障:11种不同情况的分析及排除<BR>10.硬盘软故障—数据结构<BR>11.硬盘坏道修复全攻略<BR>12.MHDD维修技术文章和硬盘维修技术<BR>13.DM万用版使用手册<BR>14.在“无尘操作间”打开盘体维修损坏的硬盘实录</FONT></FONT> <BR><STRONG>硬盘不能启动的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故障现象一:开机后屏幕显示:"Device error",然后又显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说明硬盘不能启动。用软盘启动后,在 A:>后键人C:,屏幕显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系统不认硬盘。<BR>故障分析及处理: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BR>进入CMOS,检查硬盘设置参数是否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是否错误。如果确是该种故障,只需将硬盘设置参数恢复或修改过来即可。如果不会修改硬盘参数,也可用备份过的CMOS信息进行恢复,如果你没有备份CMOS信息,也别急,有些高档微机的CMOS设置中有"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选项,可自动检测出硬盘类型参数。若无此项,只好打开机箱,查看硬盘表面标签上的硬盘参数,照此修改即可。<BR><BR>故障现象二:开机后,"WAIT"提示停留很长时间,最后出现"HDD controller Failure"。<BR>故障分析及处理: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线接口接触不良或接线错误。先检查硬盘电源线与硬盘的连接,再检查硬盘数据信号线与多功能卡或硬盘的连接,如果连接松动或连线接反都会有上述提示,最好是能找一台型号相同且使用正常的微机,可以对比线缆的连接。 <BR>故障现象三:开机后,屏幕上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BR>故障分析及处理: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当指定了多个自举分区(只能有一个自举分区)或病毒占用了分区表时,将有上述提示。<BR>主引导记录(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MBR包括主引导程序、分区表和结束标?quot;55AAH"三部分,共占一个扇区。主引导程序中含有检查硬盘分区表的程序代码和出错信息、出错处理等内容。当硬盘启动时,主引导程序将检查分区表中的自举标志。若某个分区为可自举分区,则有分区标志8OH,否则为00H,系统规定只能有一个分区为自举分区,若分区表中含有多个自举标志时,主引导程序会给出"Invalid partion table"的错误提示。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用NDD修复,它将检查分区表中的错误。若发现错误,将会询问你是否愿意修改,你只要不断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错误,或者用备份过的分区表覆盖它也行(KV300,NU8.O中的RESCUE都具有备份与恢复分区表的功能)。如果是病毒感染了分区表,格式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先用杀毒软件杀毒,再用NDD进行修复。<BR>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解决,还有一招。就是先用FDISK重新分区,但分区大小必须和原来的分区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分区后不要进行高级格式化,然后用NDD进行修复。修复后的硬盘不但能启动,而且硬盘上的信息也不会丢失。其实用FDISK分区,相当于用正确的分区表覆盖原来的分区表。尤其当用软盘启动后不认硬盘时,这一招特灵。<BR>故障现象四:开机后自检完毕,从硬盘启动时死机或者屏幕上显示:"No ROM Basic,System Halted"。<BR>故障分析及处理: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引导程序损坏或被病毒感染,或是分区表中无自举标志,或是结束标志"55AAH"被改写。从软盘启动,执行命令"FDISK/MBR"即可。FDISK中包含有主引导程序代码和结束标志"55AAH",用上述命令可使FDISK中正确的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覆盖硬盘上的主引导程序,这一招对于修复主引导程序和结束标志"55AAH"损坏既快又灵。对于分区表中无自举标志的故障,可用NDO迅速恢复。<BR>故团现象五:开机后屏幕上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的提示信息。<BR>故障分析及处理: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导记录出现错误。DOS引导记录位于逻辑0扇区,是由高级格式化命令FORMAT生成的。主引导程序在检查分区表正确之后,根据分区表中指出的DOS分区的起始地址,读DOS引导记录,若连续读五次都失败,则给出"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的错误提示,若能正确读出DOS引导记录,主引导程序则会将DOS引导记录送人内存0:7C00h处,然后检查DOS引导记录的最后两个字节是否为55AAH,若不是这两个宇节,则给出"Miss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BR>一般情况下用NDD修复即可。若不成功,只好用FORMAT C:/S命令重写DOS引导记录,也许你会认为格式化后C盘数据将丢失,其实不必担心,数据仍然保存在硬盘上,格式化C盘后可用NU8.0中的UNFORMAT恢复。如果曾经用DOS命令中的MIRROR或NU8.0中的IMAGE程序给硬盘建立过IMAGE镜像文件,硬盘可完全恢复,否则硬盘根目录下的文件全部丢失,根目录下的第一级子目录名被更名为DIR0、DIR1、DIR2……,但一级子目录下的文件及其下级子目录完好无损,至于根目录下丢失的文件,你可用NU8.0中的UNERASE再去恢复即可。<BR>综上所述,硬盘不能启动大都是由于硬盘上的主引导记录、DOS引导记录、三个系统隐含文件出现错误导致的,因此平时要养成备份主引导记录、DOS引导记录的好习惯,关键时刻才能顺利解决问题。<BR>下面就解决硬盘不能启动的故障的方法作一总结:<BR>(1)因操作不当或突然断电,会破坏CMOS中的硬盘参数。只需开机进入CMOS,重新设定硬盘参数即可CMOS中大多可自动检测硬盘参数)。<BR>(2)用软盘启动后,无法进入硬盘,则可能因操作不当或突然断电,引起硬盘主引导记录丢失,找一台具有同一规格硬盘的电脑,并找一空盘,将主引导记录写入空盘,具体作如下操作:<BR>c:\dos\debug<BR>-a<BR>mov ax, 0201<BR>mov bx, 200<BR>mov cx, 0001<BR>mov dx, 0080<BR>int 13<BR>int 3<BR>-g=100<BR>-w 2000(软盘放在A驱动器,若放在B驱动器则此处为1)200 1<BR>-q<BR>然后用DOS盘启动机器,将软盘中的主引导记录写入硬盘,具体作如下操作:<BR>c:\dos\debug<BR>a<BR>-1 200 0(这个0表示软盘放在A驱动器,若放在B驱动器则此处为1)2001<BR>mov ax.0301<BR>mov bx, 200<BR>mov cx.0001<BR>mov dx.0080<BR>int 13<BR>int 3<BR>-g=100<BR>-q<BR>3)用软盘启动,可进入硬盘,则通常是因COMMAND.COM或两个隐含文件IO.SYS和MSDOS.SYS被破坏而引起的。用一张好的DOS启动盘启动,然后将软盘中的COMMAND.COM*入C盘,并在A盘打入如下命令:SYS C:<BR>(4)因病毒感染,可引起硬盘无法启动,可用杀毒盘清除病毒即可。<BR>(5)以上方法均无法解决时,可对硬盘进行格式化处理,但这将破坏硬盘信息。<BR>此外,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应注意不可频繁开机,更不可在读盘时关机,还应注意保存硬盘主引导记录。</FONT></FONT></P>

已有(14)人评论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用软件修理硬盘故障的“四个绝招”<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作为存储设备中的一员,硬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硬盘属于磁介质,因此其寿命与稳定不像内存等设备那样好,使用时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令情况更加复杂的是,由于硬盘牵涉到系统底层的设置,因此往往不能在大家熟悉的Windows下解决问题,必须转到DOS下处理,这对于不少DIY新手而言就有些无所适从了,毕竟他们没有经历过DOS时代。<BR>  硬盘出现问题前的一般征兆<BR>  如果硬盘出现故障,那么最好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如果等到病入膏肓时,硬盘中宝贵的数据就难以幸免了。一般来说,硬盘出现故障前会有以下几种表现:<BR>  1.出现S.M.A.R.T故障提示。这是硬盘厂家本身内置在硬盘里的自动检测功能在起作用,出现这种提示说明您的硬盘有潜在的物理故障,很快就会出现不定期地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BR>  2.在Windows初始化时死机。这种情况较复杂,首先应该排除其他部件出问题的可能性,比如内存质量不好、风扇停转导致系统过热,或者是病毒破坏等,最后如果确定是硬盘故障的话,再另行处理。<BR>  3.能进入Windows系统,但是运行程序出错,同时运行磁盘扫描也不能通过,经常在扫描时候缓慢停滞甚至死机。这种现象可能是硬盘的问题,也可能是Windows天长日久的软故障,如果排除了软件方面设置问题的可能性后,就可以肯定是硬盘有物理故障了。<BR>  4.能进入Windows,运行磁盘扫描程序直接发现错误甚至是坏道,这不用我多说了,Windows的检查程序会详细地报告情况。<BR>  5.在BIOS里突然根本无法识别硬盘,或是即使能识别,也无法用操作系统找到硬盘,这是最严重的故障。<BR>  不幸中的大幸 ——分区表遭到破坏<BR>  首先我们应该确认硬盘的电源接口和数据线没有脱落,然后进入BIOS,使用“HDD Auto Detect”来检测硬盘。如果此时BIOS能够正确识别硬盘的话,那么至少你的硬盘还有救治的希望;不然,我想大家也不用瞎忙了,因为凭我们普通DIYer手头的工具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BR>在UltraEdit中查找“55aa”字符串<BR>用光盘或者软盘引导系统后,大家可以试图进入C盘符,如果此时提示找不到C盘的话,那么绝对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硬盘分区表信息遭到破坏,或者被某种病毒攻击。如果硬盘中你的数据对来说无所谓,那么可以先用FDISK/MBR命令来无条件清除分区表内容,然后用FDISK等分区软件重新分区格式化,一般这样就能解决问题;而如果你还需要硬盘中的数据,那么步骤要麻烦一些。这时最好能拥有一张杀病毒软件或者随主板赠送的相关软件,然后你可以参阅帮助文档,一般该软件会包含恢复硬盘分区表的命令,而且使用极其方便。<BR>  对于没有杀毒盘的用户来说,大家可以使用NU 8.0中的NDD修复,它将检查分区表中的错误。若发现错误,NDD将会询问是否愿意修改,你只要不断地回答YES即可修正错误,或者用备份过的分区表覆盖它也行。<BR><BR>  如果用上述方法也不能解决的话,还可利用FDISK重新分区,但分区大小必须和原来的分区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分区后不要进行高级格式化,而是用 NDD进行修复。这样既保证硬盘修复之后能启动,而且硬盘上的数据也不会丢失。<BR>  边缘求生存 ——硬盘的物理坏道<BR>  如果刚才DOS能够转到C盘,而硬盘工作却不正常,那么就很可能是硬盘出现了坏道。一般来说,硬盘的坏道可以分为逻辑坏道与物理坏道。产生逻辑坏道时一般不会严重影响使用,所以很可能是物理坏道。<BR>  我们处理物理坏道的核心思想是将这些有坏道的簇单独分成一个分区,并隐藏起来避免其它程序调用,这样就可以不让坏道扩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这一处理,我们主要是使用Partition Magic6.0这款DOS下的软件。<BR>  在DOS界面下进入PQ 6.0之后,我们先用Operations菜单下的Check For Errors命令来确定物理坏道的位置,因为PQ6.0的这项功能非常出色,不像Windows下的Scandisk那样经常误诊。<BR>  PQ6.0的真正强大之处在于它能将所有藏有坏道的簇用特殊标记标定出来,而且你可以将这些坏簇全部选中,然后将它们划分到一个独立的新分区。这完全是图形化的操作,是非常方便的。随后,大家切记要把这个充满罪恶的分区隐藏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它不会被调用。此时使用Advance菜单下的Hide Partition命令就可以实现。<BR>  拥有PQ6.0之后,物理坏道真的不难解决,而且可以有效避免扩散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此时的硬盘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的数据还是非常危险的。用PQ6.0处理物理坏道后,究竟这块硬盘还能用多少时间很难说,这要看运气了。<BR>  DOS启动的低级失误——逻辑锁<BR>  硬盘逻辑锁是一种很常见的恶作剧手段。中了逻辑锁之后,无论使用什么设备都不能正常引导系统,甚至是软盘、光驱、挂双硬盘都一样没有任何作用。<BR>  要解决逻辑锁的问题,就要知道问题的根源。其实在DOS系统启动时,它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首先要找的是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它位于硬盘的零磁头零柱面的第一个扇区的OBEH地址开始的地方,当分区信息开始的地方为80H时表示是主引导分区,其他的为扩展分区,主引导分区被定义为逻辑盘C盘,然后查找扩展分区的逻辑盘,被定义为D盘,以此类推找到E,F,G……逻辑锁就是在此下手,修改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个逻辑盘总是找到是自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BR>  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你不想要硬盘上的数据了,那么处理起来也是非常爽快的。大家可以在BIOS中将所有IDE接口设为NONE,然后用软盘启动系统,此时肯定可以启动,因为系统根本就没有硬盘。接着,我们就使用经典的硬盘管理软件DM了。由于DM可以不依赖于主板BIOS来识别硬盘,因此你可以用DM进行分区格式化,这样就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万无一失,简单方便,惟一的遗憾就是数据保不住了。<BR>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它可以保住硬盘中的数据。首先准备一张启动盘,然后在一台正常的机器上,使用你熟悉的二进制编辑工具(UltraEdit等)修改软盘上的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改该文件的属性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破坏,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但是此时可以用上面关于分区表恢复的方法来处理。<BR>  死马当活马医——修复0磁道损坏的硬盘<BR>  如果在对硬盘进行格式化时,系统提示“Track 0 Bad”的话,那么意味着硬盘的0磁道损坏了。一般来说这种故障是难以修好的,但是我们还是不必放弃,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BR>  其实0磁道损害也是坏道的问题,只不过关键的0磁道也有坏道而已。此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重新标记0磁道的位置。这项工作我们可以交给PCTools 9.0工具包,我们要利用的是其中的DE.EXE命令。<BR>  为了修改0磁道文字,首先要去掉DE的只读属性,我们必须把Configuration下Read Only前的钩消去。随后在主菜单Select中进入Drive type,并选择下一级的Physical→Hard disk。回车之后,我们的主菜单就会出现Partition Table(分区表),注意找Beginning Cylinder(起始柱面)这一项,它代表硬盘的0柱面开始,也就是0磁道的位置。此时大家只要稍微动一下,把它改为1或者2即可。<BR>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数值不能随意改动,一旦改动幅度太大,BIOS就不能正确识别硬盘。但是问题是万一改动后的位置仍然是有坏道的怎么办?呵呵,我目前也想不出办法,希望有机会大家可以探讨一下。如果运气不算太坏的话,那么我们接着就可以采用隐藏坏道的方法来进行分区格式化处理了。</FONT></FONT>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29:09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零磁道与分区表的修复<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零磁道处于硬盘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硬盘的主引导记录区(MBR)就在这个位置上。MBR位于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其中存放着硬盘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在总共512字节的硬盘主引导记录扇区中,446字节属于硬盘主引导程序,64字节属于硬盘分区表(DPT),两个字节(55 AA)属于分区结束标志。由此可见,零磁道一旦受损,将使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信息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硬盘无法自举。  <BR>  零磁道损坏属于硬盘坏道之一,只不过由于它的位置太重要,因而一旦遭到破坏,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BR>  通常的维修方法是通过Pctools9.0的DE(磁盘编辑器)来修复(或者类似的可以对磁盘扇区进行编辑的工具也可以),其方法如下:<BR>  用Windows 9x启动盘启动,插入含有Pctools9.0的光盘。运行PCT90目录下的de.exe,先进入“Options”菜单,选“Configuration”(配置)命令,按下“空格”键去掉Read Only(只读)前面的勾(按Tab键切换),之后,保存退出。<BR>  接着选择并执行主菜单“Select”(选择)中的Drive(驱动器),进去之后在“Drive type”(驱动器类型)项中,选择Physical(物理的),并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Drives”项,选中“Hard disk”(硬盘),最后,选择“OK”并回车。<BR>  之后,回到主菜单中,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分区表),选中并进入,之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如果硬盘有两个分区,l分区就是C盘,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起始柱面)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BR><BR>  要注意的是,在修改之前先将硬盘上的重要资料备份出来。重新启动,按Delete键进入回CMOS设置,选“IDE AUTO DETECT”,可以看到CYLS数比原来减少了1,之后,保存设置并退出。重新分区、格式化,即可救活硬盘。<BR>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DE工具仅对FAT16分区的硬盘有效,因此,对于FAT32分区的硬盘来说,可以通过分区大师(PQ)等磁盘工具,将FAR32转换为FAT16,然后再对其进行处理。<BR>  另外,有人还探索出了通过修改硬盘电机定位系统来改变零磁道位置和通过电路调整来改变磁头的分配逻辑,以达到重新定位零磁道的目的。当然这需要更深厚的硬件水平,实现起来也比较复杂。<BR>  分区表损坏的修复<BR><BR>  硬盘主引导记录所在的扇区也是病毒重点攻击的地方,通过破坏主引导扇区中的DPT(分区表),即可轻易地损毁硬盘分区信息。分区表的损坏通常来说不是物理损坏,而是分区数据被破坏。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用软件来修复。<BR>  通常情况下,硬盘分区之后,备份一份分区表至软盘、光盘或者USB盘上是极为明智的。这个方面,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系列和瑞星都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另外,对于没有备份分区表的硬盘,也提供了相应的修复方法,不过成功率相对较低。<BR>  另外,中文磁盘工具DiskMan在这方面也是行家里手。重建分区表作为它的一个“杀手锏”功能,非常适合用来修复分区表损坏。<BR>  对于硬盘分区表被分区调整软件(或病毒)严重破坏,引起硬盘和系统瘫痪,DiskMan可通过未被破坏的分区引导记录信息重新建立分区表。在菜单的工具栏中选择“重建分区表”,DiskMan即开始搜索并重建分区。DiskMan将首先搜索0柱面0磁头从2扇区开始的隐含扇区,寻找被病毒挪动过的分区表。接下来搜索每个磁头的第一个扇区。搜索过程可以采用“自动”或“交互”两种方式进行。自动方式保留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交互方式对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都给出提示,由用户选择是否保留。当自动方式重建的分区表不正确时,可以采用交互方式重新搜索。<BR>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重建分区表功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修复分区表,除非你以前曾经备份过分区表,然后通过还原以前备份的分区表来修复分区表损坏。因此可见,平时备份一份分区表是多么的必要!</FONT></FONT> <BR><BR>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6 c# `5 C+ }# X# q
* K3 {# v/ t0 ]9 C. ~3 A/ ?9 \4 F  O
<TR>, X) M2 s1 `7 g, W- ], {
<TD vAlign=top><STRONG>硬盘坏道修复术<BR><BR></STRONG><FONT size=3>  <FONT color=#00009c>计算机中最娇气的部件应该是硬盘了。虽然随着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一些硬盘厂家如昆腾也发布了相关的新技术,比如昆腾七代开始使用的为减少硬盘受到的冲击力而开发的SPS震动防护系统,以此指望硬盘的身体“ 强健”起来。但硬盘易坏的缺点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对于喜欢追新的个人电脑用户来说,硬盘的更新频率一般没有CPU 或显示卡那么快--即使要买新硬盘,老硬盘也要挂在机箱里发挥余热,所以人们特别不愿意看到硬盘出故障,尤其是硬盘中保存了珍贵的数据资料时。硬盘属逻辑损坏倒也罢了,大不了重装软件,但物理损坏呢?其实只要情况不是特别严重,用一些方法处理,一般也能解决问题。<BR>  首先来看看硬盘有了物理损伤,也就是有了坏道后有哪些现象。<BR>  1.读取某个文件或运行某个软件时经常出错,或者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操作成功,其间硬盘不断读盘并发出刺耳的杂音,这种现象意味着硬盘上载有数据的某些扇区已坏。<BR>  2.开机时系统不能通过硬盘引导,软盘启动后可以转到硬盘盘符,但无法进入,用SYS命令传导系统也不能成功。这种情况比较严重,因为很有可能是硬盘的引导扇区出了问题。<BR>  3.正常使用计算机时频繁无故出现蓝屏。<BR>  对于前面3种情况,我们一般都有办法作或多或少地补救。以下提供了几种方法来对硬盘的坏道作修复,要注意的是,应该优先考虑排在前面的方法。<BR>  1.首先从最简单的方法入手。在Windows98的资源管理器中选择硬盘盘符,右击鼠标,在快捷菜单中选择 “属性”,在“工具”项中对硬盘盘面作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作自动修正。对于以上第2种情况即不能进入 Windows98的现象,则可以用Windows98的启动盘引导机器,然后在“A:&gt;”提示符后键入“scand isk X:”来扫描硬盘,其中“X”是具体的硬盘盘符。对于坏簇,程序会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BR>  2.实际上,第1种方法往往不能奏效,因为Windows98对“坏道”的自动修复很大程度上是对逻辑坏道而言,而不能自动修复物理坏道,所以有必要考虑对这些坏道作“冷处理”。所谓“冷处理”就是在这些坏道上作标记,不去使用,惹不起还躲得起。记住第1种方法中坏道的位置,然后把硬盘高级格式化,将有坏道的区域划成一个区,以后就不要在这个区上存取文件了。要说明的是,不要为节约硬盘空间而把这个区划得过分“经济”,而应留有适当的余地,因为读取坏道周围的“好道”是不明智的--坏道具有蔓延性,如果动用与坏道靠得过分近的“好道”,那么过不了多久,硬盘上新的坏道又将出现。<BR>  3.用一些软件对硬盘作处理,其中最典型的是PartitionMagic了。这里以4.0版本为例:扫描硬盘可以直接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来完成,但该命令无自动修复功能,所以最好在Pa rtitionMagic4中调用Windows98的相关程序来完成这个任务。标记了坏簇后,可以尝试着对它进行重新测试,方法是在Operations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 Sector Retest”;把坏簇分成一个(或多个)区后,可以考虑把该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98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 Part 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没有经过格式化而直接将有坏簇的分区隐藏的话,那么该分区的后续分区将由于盘符的变化而导致其中的一些与盘符有关的程序不能正确运行,比如一些软件在桌面上建立的快捷方式将找不到宿主程序,解决之道是利用Tools菜单下的DriveMapper菜单项,它会自动地收集快捷方式和注册表内的相关信息,并对它们作正确的修改。特别指出的是,在较新版的PartitionMagic5.0 Pro中,DriveMapp er也升级成了3.0版本,从而使该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简洁。另外,DiskManager这个软件也能做这个工作。隐藏了分区后,不要试图把坏道所在的分区的前后分区合并--那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两个分区在物理上并不连续。<BR>  4.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看起来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无药可救--只要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行了,完成这项工作的理想软件是Pctools9.0,具体地说,是Pctools9.0中的DE工具,要注意的是,修改扇区完成后,只有对硬盘作格式化后才会把分区表的信息写入1扇区(现在作为0扇区了)。<BR>  5.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招最好不要用:即对硬盘作低格。因为对硬盘作低格至少有两点害处:一是磨损盘片,二是对有坏道的硬盘来说,低格还会加速坏道的扩散。<BR>  6.最后还有一点,那就是主板BIOS的相关内容要设置得当,特别是对于一些TX芯片组级别以前的主板,由于没有自动识别硬盘规格的能力,往往会因设置不当而影响硬盘的使用,轻则硬盘不能物尽其用,重则损伤硬盘。<BR>  以上介绍的是硬盘有物理损伤时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是消极的,是以牺牲硬盘容量为代价的。硬盘有了坏道,如果不是因为老化问题,则说明平时在使用上有不妥之处,比如对硬盘过分频繁地整理碎片、内存太少以致应用软件对硬盘频频访问等。而忽略对硬盘的防尘处理也会导致硬盘磁头因为定位困难引发机械故障。另外,对CPU超频引起外频增高,迫使硬盘长时间在过高的电压下工作,也会引发故障,所以,平时对硬盘的使用还应以谨慎操作为上策。</FONT></FONT> <BR></TD></TR></TABLE>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N: U" C& f, r

+ Z* H2 l) L+ z+ {9 k1 k<TR>
, m" U, c& E5 N* F& r<TD vAlign=top><STRONG>硬盘的故障汇总汇总<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1)硬盘的供电:硬盘的供电取自主机的开关电源,四个接线柱的电压分别为:红色为正5V,黑色为地线,黄色为正12V,通过线性电源变换电路,变换为硬盘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硬盘的供电电路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硬盘不能工作。故障现象往往表现为不通电、硬盘检测不到、盘片不转、磁头不寻道等。供电电路常出问题的部位是:插座的接线柱、滤波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电感、保险电阻等。<BR>2) 接口:接口是硬盘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通路,接口电路如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硬盘检测不到、乱码、参数误认等现象。接口电路常出故障的部位是接口芯片或与之匹配的晶振坏、接口插针断或虚焊或脏污、接口排阻损坏,部分硬盘的接口塑料损坏导致厂家不予保修。<BR>3) 缓存:用于加快硬盘数据传输速度,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硬盘不被识别、乱码、进入操作系统后异常死机等现象。<BR>4) BIOS:用于保存与硬盘容量、接口信息等,硬盘所有的工作流程都与BIOS程序相关,通断电瞬间可能会导致BIOS程序丢失或紊乱。BIOS不正常会导致硬盘误认、不能识别等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BR>5) 磁头芯片:贴装在磁头组件上,用于放大磁头信号、磁头逻辑分配、处理音圈电机反馈信号等,该芯片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磁头不能正确寻道、数据不能写入盘片、不能识别硬盘、异响等故障现象。<BR>6) 前置信号处理器:用于加工整理磁头芯片传来的数据信号,该芯片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不能正确识别硬盘的故障现象。<BR>7)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解码或接收计算机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编码。<BR>8) 电机驱动芯片:用于驱动硬盘主轴电机和音圈电机。现在的硬盘由于转速太高导致该芯片发热量太大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70% 左右的硬盘电路路障是由该芯片损坏引起。<BR>9) 盘片:用于存储硬盘数据,轻微划伤时可通过软件按一定的算法解码纠错,严重划伤时,数据不可恢复。<BR>10) 主轴电机:用于带动盘片高速旋转,现在的硬盘大多使用液态轴承马达,精度极高,剧烈碰撞后可能会使间隙变大,读取数据变得困难、异响或根本检测不到硬盘。该故障现象需用专用设备才能读取里面的数据。<BR>11) 磁头:用于读取或写入硬盘数据,受到剧烈碰撞时易于损坏,导致不认硬盘。硬盘受到碰撞后受损可能性更大的是磁头。<BR>12) 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电机,用于把磁头准确定位在磁道上。该电机较少损坏。<BR>13) 定位卡子:用于使磁头停留在启停区,IBM等系列的硬盘的卡子易错位,导致磁头不能正常寻道。在无开盘维修条件的情况下,可按一定的角度适当敲击硬盘,使卡子回复到正确位置。</FONT></FONT> <BR></TD></TR></TABLE>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什么样的“坏硬盘”可修复<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通常我们可以修复的“坏硬盘”有几种情况:  <BR>  1、引导出错,不能正常启动的。这种情况未必是“坏”,通常清除MBR,再重新分区就有70%好。如若不行,应归入第三类。 <BR>  2、可正常分区,可格式化,但扫描发现有“B”标记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坏道 <BR>”。这里可不分“物理坏道”或“逻辑坏道”,“B”数量少的话(少于100个),基本上有80%可以修复为“好硬盘”。这种情况出需用一些通用的维修软件就可以解决。 <BR>  3、不可正常分区,或分区完后格式化不了。这种情况要用到专业维修软件,视不同的牌子,修复率不同。一般达到50%左右。 <BR>  4、通电后不转。这种情况一般是电路板故障,换掉电路板IC或整个电路板换掉即可。起转后视不同情况另做处理,60%以上是全好了,但有部分可能同时还有其他几类故障。 <BR>  5、自检声正常,BIOS认不到盘。这是多种可能原因造成,如果是电路板接口问题则修电路板;如果是硬盘进入内部保护模式,则需用专业软件切换。Fujitsu硬盘出这种问题较多,修复率约90%。 <BR>  6、通电后磁头声敲击不止。这种情况多是因为磁头损坏,但也有不是磁头损坏的。前者若非挽救数据就不必要更换磁头修复,而后者还有50%机会可以挽救。 <BR>  7、通电后噪音大。除了少部分可以通过校正主轴解决外,一般不修。 <BR>  8、遗忘密码。大部分的硬盘可以设密码保护,如不慎忘记密码,是极难解开的。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大部分牌子硬盘都可以用专业软件去除密码保护。 <BR>  另外,有些硬盘受破坏严重,坏扇区太多(有的盘不可超过3000,有的则不可超过8000,有些却允许超过10000),解决办法是切除有问题的磁头,或降低容量,同时更改型号,也算是一个可用的“好硬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修复率! <BR>  那么,修后的“好硬盘”与未修过的硬盘有何区别?答曰:对用户来说感觉不到任何区别,非专业人士看不出区别!因为用的就是厂家技术来修复,厂家技术员也未必看得出区别所在!</FONT></FONT>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十大秘密<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1、系统不承认硬盘 <BR>  此类故障比较常见,即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口端口上,硬盘本身的故障率很少,可通过重新插拔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可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不承认,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条线,如果硬盘接在IDE的主盘位置,则硬盘必须跳为主盘状,跳线错误一般无法检测到硬盘。 <BR>  2、CMOS引起的故障 <BR>  CMOS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这镏饕?钙渲械挠才汤嘈汀:迷谙衷诘幕?鞫贾С?quot;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连接新的硬盘或者更换新的硬盘后都要通过此功能重新进行设置类型。当然,现在有的类型的主板可自动识别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他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物理地质的映射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BR>  3、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BR>  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是硬盘中的最为敏感的一个部件,其中的主引导程序是它的一部分,此段程序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区或光区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目前有winDOS 95的DOS,所以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另外,像kv300等其他工具软件也具有此功能。 <BR>  4、分区表错误引导的启动故障 <BR>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区或光区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如果把基本DOS分区类型改为05则无法启动系统,并且不能读写其中的数据。如果把06改为DOS不识别的类型如efh,则DOS认为改分区不是DOS分区,当然无法读写。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分区表中还有其他数据用于纪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一般无法进行手工恢复,唯一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他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否则将导致其他的数据永久的丢失。在对主引导扇区进行操作时,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的方便,可直接对硬盘主引导扇区进行读写或编辑。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BR>  5、分区有效标志错误引起的硬盘故障 <BR>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h,此字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区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标志时从硬盘启动将转入rom basic或提示放入软盘。从软盘启动时无法转入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DOS引导扇区仍有这样的标志存在,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issing operating system"。其修复的方法可采用的主引导扇区修复方法,只是地址不同,更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BR>  6、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BR>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他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但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之后使用sys c: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BR>  7、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BR>  fat表纪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连接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由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并可合并完整的文件,如果是二进制的数据文件,则很难恢复出完整的文件。 <BR>  8、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BR>  目录表纪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上面的chkdsk或scandisk程序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目录表损坏时是首簇号丢失,在fat为损坏的情况下所形成的chk文件一般都比较完整的文件数据,每一个chk文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BR>  9、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BR>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现象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造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即数据,但这只限于除分区或重建分区之后。如果已经对分区用format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在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BR>  10、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BR>在DOS高版本状态下,格式化操作format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 c:"即可恢复原来的文件分配表及目录表,从而完成硬盘信息的恢复。另外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纪录当前的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FONT></FONT> <BR>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电路板维修思路<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火球AS电路板维修<BR>  火球盘中7200转、2M缓存的有两种:一种为AS系列,另一种为LM,KA,KX系列。采用的驱动芯片都是ST公司。型号不同,不可代换。后者的电路板相对前者好修多了。  AS的盘在7200转状态下,驱动芯片的工作量大、发热量高,同时工作电压也高,AS板的供电也复杂。一、驱动芯片引起的故障有:不转、不亮、空转、打盘。二、由于电路板要比LCT系列的厚,小。所以一般不会出现虚焊现象,引起的故障有:闪、寻道不完全、打盘、不亮、不认盘、认错参数、转后熄灯等。三、火球AS的板的通病是驱动芯片旁边的三极管烧坏,而且换了也会烧哦,也难找到代换的三极管,许多维修人员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驱动IC型号是L6279 V2.4,和L6279 V2.0不通用,不过许多维修人员都没有见过L6279 V2.0。驱动芯片虽小,但计得比较稳定,驱动芯片一般不会出现像飞利浦烧毁得那么严重。但旁边的小元件就比较容易坏,旁边的三极管烧坏就是首当其冲。它坏了的话,同时会产生其他的元件一起烧坏,所以直接换上去也会被烧坏。它坏了的情况下,同时会坏的元件有:470的电感,8V供电IC,驱动也有可能,但比较少。轻微的烧坏直拉换上去就可以好了,严重的烧伤那就要先检查电路了。看有没有其他坏了,如果还不行,那可能是PCB板坏了。 <BR>火球CR/EX/EL电路板维修<BR>  火球CR/EX硬盘电路板采用的驱动芯片型号为AN8427FBP、TDA5147BH,与ST/SE的AN8426FBP、TDA5247CH驱动芯片不同,不可代换。AN8427FBP、TDA5147BH都具有耐高温和耐高压的特性,芯片比较稳定,一般情况下不会容易烧坏,但电路板的主芯片反而成为最容易坏的元件了。盘的使用时间长后温度升高,主芯片就越容易发生内部短路现象,从而造成3.3V的工作电压负荷再重,工作电压不稳定。严重的话也会造成磁头控制芯片及缓存的损坏,CR板还会把3.3V供电管烧坏。  CR/EX/EL电路板的工作电压有:12V,5V,8V,3.3V。常见的问题有:一:指示灯长亮,为主芯片坏了。二:指示灯亮一下,驱动芯片坏了或主芯片坏了三:指示灯亮五下,缓存接触不良或坏了,主芯片接触不良或坏了四:指示灯亮六下,磁头控制芯片坏了或8V工作电压没有电压。五:指示灯不亮,工作电压不正常,主芯片坏了,晶振坏了,驱动芯片坏了。*****主芯片的脚细,焊接时要很高的焊接技术的耐心**<BR>火球LCT电路板维修<BR>  火球LCT系列电路板采用的驱动芯片为TDA5247/AN8428。TDA5247芯片的耐高温和耐高压的特性特差。甚至有的用不了半个钟就会了,耐用的很少。所以TDA5247芯片价格低。AN8428芯片是日本松下公司生产的芯片,具有耐高温和耐高压,用上几年也不会坏,可以说是LCT系列驱动芯片的精品,但价格高。但在市场上TDA5427芯片还是占多数。   换上好的飞利浦芯片后还是不转是维修火球电路板比较常见的问题。一般维修人员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现在我把我几年的修板经验交流出来。<BR>一:焊接不当,还有的脚接触不良,需用烙铁加焊,也可用热风枪再吹。但最好是吹芯片时先加上松香水或松香膏,这样会提高焊接的效果。<BR>二:“排阻”烧坏,可用万用表检查对其电阻值,为0.X欧。不是这坏了。换!<BR>三:芯片的56,57脚的电路板上的接点已经烧烂。这也是常见的故障,需外接线连接,不连接好就会产生不转的现象。<BR>四:电机接口旁边的放电三极管(只起二极管作用)击穿或接50-70脚边的元件掉了或坏了。但这一般是转不起的故障。<BR>五:主芯片的1-3或倒数1-3是控制驱动芯片转的,其接触不良也不转。<BR>六:IDE接口的脚接在一起,使主芯片不复位,特别是1-2脚。<BR>七:上盘还是闪十下的,通常是8V电压没有或磁头控制芯片坏或没有电压输入<BR>八:上盘还是闪五下的,缓存、主芯片接触不良或坏了。<BR>九:如上都不行,那只能怀疑主芯片有问题了,换换看,不过要很高的焊接技术哦。*****把主芯片也换了、磁头放大的芯片也换了,还是不行,灯依然不亮。如果电压正常的话,要看晶振的两端电压了。晶振也是很容易坏的其中一个元件,如果还不行,那可能是PCB板坏了。*****<BR>火球LD电路板维修<BR>  火球LD盘为5400转,由于板上没有了缓存芯片,只有主芯片、磁头控制芯片、驱动芯片。同时PCB板比较厚、小,不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现象,所以维修的难度相对没有那么大。驱动芯片也采用了松下公司的AN8411芯片,虽然芯片小,但耐高温和耐高压的特性良好,一般情况不会坏。工作电压有:8V,3.3V,2.5V。故障现象有:<BR>一:指示灯长亮,主芯片坏<BR>二:指示灯微亮,2.5V电压不正常或主芯片坏,驱动芯片坏<BR>三:指示灯亮五下,缓存是没有的,也只有主芯片坏了<BR>四:指示灯亮十下,磁头控制芯片坏,8V工作电压没有,主芯片坏<BR>五:指示灯不亮,工作电压不正常,主芯片坏,驱动芯片坏<BR>火球LM电路板维修<BR>  火球LM系列盘为7200转、2M缓存。总共有LM,KA,KX三种常见型号,采用ST公司的L6264驱动芯片。由于工作在7200转下,驱动芯片的发热量大、工作电压高、供电复杂。ST的芯片设计是很稳定的,要不是希捷盘、西数盘都用。当然使用久了或使用不当芯片也会烧,但没有飞利浦的容易烧,也没有那么严重。但驱动芯片坏了,旁边的元件也会坏,常见会坏的元件有:三个22欧电阻。电阻坏了,很难找得到替换的。可根据并联电阻法,得出三个电阻并联后为6.7欧,可用一个1/8W的电阻替换。还有旁边的线圈也会容易烂,也难找得到替换的,可用LE板上两个电感换上。LM系列电路板常见的故障现象有:<BR>一:指示灯长亮,主芯片坏。<BR>二:上芯片打盘,磁头控制芯片坏了或供电不良,变压双三极管击穿。<BR>三:盘转后指示灯熄灯,为缓存不良。<BR>四:指示灯不亮,板上供电电压有:12V,3.3V,8V,驱动芯片坏否,晶振,磁头控制芯片短路,主芯片坏。<BR>五:指示灯亮一下,不转,驱动芯片坏,主芯片接触不良或坏了。<BR>六:指示灯亮五下,缓存接触不良或缓存坏,主芯片接触不良或坏了。<BR>火球电路板维修补充<BR>  火球硬盘在二手市场上占有量是相当大的,特别是火球LCT系列的PCB薄、大、长。容易造成芯片接触不良,加上驱动芯片容易坏。所以维修量也大,虽然元件少,但故障现象多。前面所说的只是对火球电路板各系列的常见故障说明。其实,在实际维修中还有特殊的故障,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维修。现把我在实际维修过程中的特殊故障判断和排除方法介绍一下。<BR>一:用眼看清楚在电路板上有没有少元件,少了要加上。芯片有没有接触不良,松了要加焊。元件有没有烧坏或电路板有没有烧烂。换元件就要小心了。<BR>二:用手摸电路板(通电),看有没有元件发热,发热不正常的要看是不是电压高了或有元件短路了。没有发热也说明元件没有工作,用万用表测量板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BR>三:通电观查指示灯闪得是否正常,闪一下为主芯片坏了。微闪,工作电压正常下为主芯片坏。微亮,工作电压正常下为主芯片坏,驱动芯片坏。<BR>四:EL,CR,EX,CX,指示灯正常闪六下,其他闪十下,闪五下都为缓存接触不良或坏,还有就是主芯片接触不良或坏了。<BR>五:看电路板的成色,成色好的多芯片坏,成色差的多会有接触不良。通电用手大力压芯片看是否会对盘的工作有影响。<BR>六:电路板的芯片脚比较细,要有耐心和精力。吹芯片时温度也要调好,太高了会吹坏芯片。<BR>火球其他电路板维修<BR>  火球其他系列电路板有CX,LE,VQ。CX与LCT相似,LE与LD相似,VQ与AS相似。这几种板的故障现象都以前面介绍的火球电路板维修相同,但这几种板损坏程度没有那么严重,一般都是换掉坏的芯片就可以了。特别是LE,大部分都是好的,盘坏的多。但由于其盘的型号不同,其电路板的设计与别的电路板还是有点不同。也有其比较特别的故障,也都是通病了,现将一一介绍,以供参考。<BR>一:LE板:故障为打盘,它主要是磁头控制芯片坏,驱动坏的情况甚少。<BR>二:VQ板:故障为寻道不完全,寻一点就停了,一般为主芯片坏。<BR>三:LE,VQ板:故障为指示灯闪五下,一般为缓存坏。<BR>四:CX板:多数坏驱动芯片和旁边的放电三极管,还有就是旁边的“排阻”<BR>火球电路板的分类<BR>  火球PCB板的每种系列都比较不同,主芯片也不同。从外观上能识别出来。就是LCT系列中的706、702、303还有SE、ST板比较难识别。现将火球的电路板分类出来,以供参考:1 、板:03 主芯片:14-108406-03 2 、板:501 主芯片:14-108406-023 、板:812、主芯片:14-108413-02 4 、板:411、412 主芯片:D9046CM 1015 、板:013 主芯片:14-113271-02 6 、板:110、111 主芯片:14-113271-047 、板:701、702 主芯片:D760006GJ 1018 、板:706 主芯片:D760006GJ 102 9 、板:303 主芯片:D760006GJ 10610、板:906、907、908 主芯片:D8915GJ 10111、板:206、207、208 主芯片:D760009GJ 10112、板:314、315 主芯片:D760009GJ 10313、板:306 主芯片:760009BGJ 10414、板:<BR>火球盘与电路板的分类<BR>  火球盘体的颜色分有白色和黑色两种,那火球的硬盘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产品。<BR>白盘有:SE,ST,TM,SR,BF,SG,FB,TR,LT,MV,TB,RR。<BR>黑盘有:EL,EX,CR,CX,LA,LB,LC,LD,LM,KA,KX,ASR,ASY,LE,VQ,<BR>  盘体识别好了,电路板就好识别了,可叫XX板,也可按板上的主芯片上的型号叫。<BR>  火球的黑盘的技术参数如下:<BR>EL,EX,CR:5400转,1M缓存,单碟容量5.1G/6.4G/8.4G,TDA5147/AN8427驱动<BR>CX,LA,LB:54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6.4G/8.4G/10.2G,TDA5247/AN8428驱动<BR>LC:44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15G,TDA5247/AN8428驱动<BR>LD:5400转,512K缓存,单碟容量20G,AN8411驱动<BR>LM,KA,KX:72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15G/9.1G/15G,L6264驱动<BR>ASR,ASY:72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20G,L6279 V2.4驱动<BR>LE:54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40G,AN8411驱动<BR>VQ:5400转,2M缓存,单碟容量80G,L6279 V2.4驱动<BR>******L6279V2.4与L6279V2.0不通用*****<BR>西数电路板分类<BR>  西数PCB板的每种系列都比较相同,只是主芯片不同。从外观上很难识别出来。现将西数AB、BB、EB系列的部分电路板分类出来,以供参考:1、 主芯片:WD70C23-GP ST 2.3 驱动芯片:L6278AC2、 主芯片:WD70C23-GP ST 2.3 驱动芯片:L6278 V1.23、 主芯片:WD70C23-GP ST 2.0 驱动芯片:L6278AC 4、 主芯片:WD70C23-GP ST 2.0 驱动芯片:L6262 V2.65、 主芯片:WD70C22-GP ST 2.0 驱动芯片:L6278 V1.26、 主芯片:WD80C24-IBM 1.1 驱动芯片:L6278AC7、 主芯片:WD80C24-IBM 1.1PQ 驱动芯片:L6278AC8、 主芯片:WD80C24-IBM 1.1 驱动芯片:L6278 V1.29、 主芯片:WD70C20 1.6 驱动芯片:L6262 V2.610、主芯片:WD70C20-SW ST 1.8 驱动芯片:L6262 V2.611、主芯片:WD70C20-SW ST 1.4 驱动芯片:L6262 V2.6<BR>希捷电路板分类<BR>  酷鱼七代:长板:驱动芯片:6950D  100244097   酷鱼七代:短板:驱动芯片:6900D   100244097  酷鱼四代:主芯片:23400361-321  驱动芯片:6950D       主芯片:23400361-321  驱动芯片:100258192  酷鱼五代:主芯片:100226836    驱动芯片:100244097       主芯片:100226836    驱动芯片:6950D  希捷U5:主芯片:23400361     驱动芯片:100124433      主芯片:23400361     驱动芯片:SH6950C  希捷U6:主芯片:23400361     驱动芯片:100143434  还在整理之中! <BR>迈拓盘与电路板的分类<BR>  迈拓盘体的颜色分为白色和黑色两种,那迈拓硬盘分为早期和晚期产品。<BR>白盘的型号有多种,看盘体的标签。<BR>黑盘的型号有多种,并且有分厚盘和薄盘两种,厚的看盘体的标签,薄的看盘的代数。<BR>  盘体识别好了,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板的型号了,可叫XX板,也可按主芯片上的型号叫。<BR>但由于电路板上有BIOS,所以就算是知道了型号,还要上盘认过才知对不对!!有的型号对但主芯片不对,也会有差别。</FONT></FONT> <BR><BR>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引导型故障:11种不同情况的分析及排除<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硬盘引导型故障一般在启动机器时出现,这种故障有可能是系统本身的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病毒引起的故障通过查杀毒就能解决,因此下面就分析病毒以外的故障,供大家参考:<BR>1、HDD controller failure(硬盘驱动器控制失败)<BR>这是启动机器时,由POST程序向驱动器发出寻道命令后,驱动器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操作而产生的超时错误。出现这种错误,有可能你的硬盘已经损坏了。<BR>2、C:drive&amp;nbspfailure(硬盘C驱动失败)<BR>RUN SETUP UTTLITY(运行设置功能<BR>Press to Resume(按键重新开始)<BR>这种故障一般是因为硬盘&lt;/a&gt;的类型设置参数与格式化时所用的参数不符。由于IDE硬盘的设置参数是逻辑参数,所以这种情况多数由软盘启动后,C盘也能够正常读写,只是不能启动。<BR>3、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无效的驱动器号)<BR>如果一个分区或逻辑驱动器在分区表里的相应表项已不存在,那么对于操作系统来说,该分区或逻辑驱动器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这种故障问题一般出在分区表。修复这类故障,最简单的方法是事先做好分区表的备份,比如Pctools9.0、Kv3000等都有这项功能。<BR>4、Error Loading Operation System(调进操作系统错误)<BR>这类故障是在读取分区引导区(BOOT区)出错时提示的。其原因可能一是分区表指示的分区起始物理地址不正确。比如由于误操作而把分区表项的起始扇区号(在第三字节)由1改为0,因而INT 13H读盘失败后,即报此错;二是分区引导扇区所在磁道的磁道标志和扇区ID损坏,找不到指定扇区;三是驱动器读电路故障。<BR>5、硬盘不能引导系统,如有软驱,则由A驱引导,显示:DRIVE NOT READY ERROR(设备未准备好<BR>Insert Boot Diskette in A:(插入引导盘到A驱)<BR>Press any key when ready(准备好后按任意键)<BR>这是由于由硬盘引导系统,就要通过BIOS中INT 19H固定读取硬盘0面0道1扇区,寻找主引导程序和分区表。INT&amp;nbsp19H读取主引导扇区的失败原因有:<BR>第一,硬盘读电路故障,使读操作失败,属硬件故障;<BR>第二,0面0道磁道格式和扇区ID逻辑或物理损坏,找不到指定的扇区;<BR>第三,读盘没有出错,但读出的MBR尾标不为"55AA",系统认为MBR不正确,这是软故障。<BR>6、Non-System Disk&amp;nbspor Disk Error <BR>Replace And Press any key when ready(非系统盘或磁盘错误,重新换盘后按任意键)<BR>DOS BOOT区中的引导程序执行后发现错误,报此信息。其可能的原因有:硬盘根目录区第一扇区地址出界(在540M之后)、读盘出错。这类故障大多为软件故障,如果BPB表损坏,即用软盘启动后,硬盘不能正常读写,可以用NDD修复;如果BPB表完好,只需简单的SYS C:传送系统就可引导。<BR>7、NO ROM BASIC(没有固化BASIC)<BR>SYSTEM HALT(系统停机)<BR>这种错误在486及以前的机器上常常出现,是相当古老的机器才会出现的提示。主引导程序的作用,就是在分区表的四个表项中找出一个激活分区(可自举分区)。如果四个表项中没有一个是激活分区,系统就不知从何处引导操作系统,只能执行INT 188H,调用固化BASIC程序,如果没有固化BASIC,就会引起死机。所以最简单的修复方法,就是用FDISK在硬盘上设置一个活动分区。<BR>8、显示出"Starting  Windows…",然后死机<BR>一般来说,这是由于CONFIG.SYS和AUTOEXC.BAT中的可执行文件本身已经损坏,使得系统在执行到此文件时死机。这个故障非常简单,但因为没有什么故障信息,一般人很容易出现误判。当出现这种现象,并且确信系统文件是完好的,就可以取掉这两个文件,或者在屏幕上出现以上信息时,快速按下F8键,然后选择单步执行,找出已经损坏的文件。<BR>9、Invalid Partition table(无效的分区表)<BR>在找到激活分区后,主引导程序还将判断余下的三个表项的"分区引导标志"字节(首字节)是否均为0,即确认是否只有唯一的激活分区,如果有一个不为0,系统就报错并死机。<BR>10、Invalid Media Type Reading Drive X(X驱动器介质类型无效)<BR>Abort, Retry,Fail<BR>这条信息是针对DOS&amp;nbspBOOT区中无效的BPB表而提示的。BPB表是DOS读写硬盘所用的逻辑地址换算成物理地址的桥梁,BPB表损坏,会使DOS对磁盘的操作无从谈起。<BR>11、HDC controller fail(硬盘控制器控制失败)<BR>这类故障是硬件故障,POST程序向控制器发出复位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得到控制器的中断响应,可能是控制器损坏或电缆没接好,另外,控制器控制失败与硬盘参数设置是否正确也有关。</FONT></FONT>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软故障—数据结构<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硬盘是计算机中极为重要的存储设备,计算机工作所用到的全部文件系统和数据资料的绝大多数都存储在硬盘中。硬盘是产生计算机软故障最主要的地方,常见的硬盘软故障有:硬盘重要参数及文件丢失,电脑不能起动;碎片过多,电脑运行速度变慢;硬盘分区后丢失容量等。对付硬盘软故障,只要我们肯动脑并利用一些硬盘维护工具,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硬盘)死的革命精神,外加胆大心细,当然还要掌握硬盘基本常识,这样就可以轻松搞定(说的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因此,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整理汇编了“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手册”,希望能在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硬盘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做到“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凡事不求人的目的。大家知道,一个硬盘要能存放文件,必须经过硬盘分区,格式化等操作步骤,因为经过这些步骤之后,在硬盘中就建立起了主分区,引导分区,确定了FAT16或FAT32文件表。主分区的作用是保存硬盘中各逻辑分区在盘片上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及分区的容量大小。引导分区的作用是在固定的位置存放有操作系统文件,在电脑送电或复位时,由BIOS程序将处于固定位置的系统文件装入内存,再将电脑控制权交给系统文件人而完成引导过程。扩展分区作为一个主分区占用了主分区表的一个表项。在扩展分区起始位置所指示的扇区(即该分区的第一个扇区)中,包含有第一个逻辑分区表,同样从1BEH字节开始,每个分区表项占用16个字节。逻辑分区表一般包含两个分区表项,一个指向某逻辑分区,另一个则指向下一个扩展分区。下一个扩展分区的首扇区又包含了一个逻辑分区表,这样以此类推,扩展分区中就可以包含多个逻辑分区。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硬盘数据的基本结构。<BR>硬盘的数据结构<BR>① MBR(Main&amp;nbspBoot&amp;nbspRecord&amp;nbsp主引导记录区)<BR>MBR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包括硬盘&lt;/a引导程序和分区表。在总共512字节的硬盘主引导扇区中,MBR只占用了其中的446个字节,其最后两个字节“55 AA”是分区的结束标志。另外的64个字节交给了DPT(Disk Partition Table硬盘分区表),从1BEH字节开始,共占用64个字节,包含四个分区表项。每个分区表项的长度为16个字节,它包含一个分区的引导标志、系统标志、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以及本分区前面的扇区数和本分区所占用的扇区数。其中“引导标志”表明此分区是否可引导,即是否活动分区。当引导标志为“80”时,此分区为活动分区;“系统标志”决定了该分区的类型,如“06”为FAT16分区,“0B”为FAT32分区,“07”为NTFS分区,“63”为UNIX分区,等;起始和结尾的柱面号、扇区号、磁头号指明了该分区的起始和终止位置。我们假设一个硬盘分区表从1BEH字节开始的16个字节为 <BR>80 01 01 00 06 0D 68 6D 28 00 00 00 78 20 03 00<BR>硬盘分区表项的16个字节分配如下:第1字节:是一个分区的激活标志,表示系统可引导。如是0则表示非活动分区。  第2字节:该分区起始磁头(HEAD)号  第3字节:该分区起始扇区(Sector)号  第4字节:该分区起始的柱面(Cylinder)号  第5字节:该分区系统类型标志第6—8字节:该分区终止磁头(HEAD)号、分区结束的扇区号、分区结束的柱面号  第9-12字节:该分区首扇区的相对扇区号  第13-16字节:该分区占用的扇区总数  以上参数我们可以用NU 8.0中DISKEDIT工具软件可轻松获取,其功能非常强大,但应用不当会有很大错误,请各位注意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如下:以一台硬盘为270 MB,分为C盘(100 MB)和D盘(170 MB)的机子(老掉牙了)为例,在纯DOS下启动DISKEDIT → 在对象菜单(Object)上选中驱动器(Drive)和物理磁盘选项后确定 → 在对象菜单(Object)上选中分区表(Partition Table) → 在显示菜单(View)中选择十六进制(Hex)以下数据为主分区信息: <BR>000001B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00 00 00 00 00 00 80 01 <BR>000001C0: 01 00 06 0D 68 6D 28 00 – 00 00 78 20 03 00 00 00 <BR>000001D0: 41 6E 05 0D E8 AE A0 20 – 03 00 30 EE 04 00 00 00 <BR>000001E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BR>000001F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 00 00 00 00 00 00 55 AA<BR>DBR(Dos Boot Record 操作系统引导记录区)它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是操作系统可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当MBR将系统控制权交给它时,判断本分区跟目录前两个文件是不是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以DOS为例,即是Io.sys和Msodos.sys)。如果确定存在,就把它们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交给该文件。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的大小等重要参数。DBR是由高级格式化程序(即Format等程序)所产生的。<BR>③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amp;nbsp文件分配表)<BR>FAT是DOS、Windows&amp;nbsp9X系统的文件寻址格式,位于DBR之后 <BR>在解释文件分配表的概念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谈谈簇(Cluster)的概念。文件占用磁盘空间,基本单位不是字节而是簇。一般情况下,软盘每簇是1个扇区,硬盘每簇的扇区数与硬盘的总容量大小有关,可能是4、8、16、32、64…… 同一个文件的数据并不一定完整地存放在磁盘的一个连续的区域内,而往往会分成若干段,像一条链子一样存放。这种存储方式称为文件的链式存储。由于硬盘上保存着段与段之间的连接信息(即FAT),操作系统在读取文件时,总是能够准确地找到各段的位置并正确读出。 为了实现文件的链式存储,硬盘上必须准确地记录哪些簇已经被文件占用,还必须为每个已经占用的簇指明存储后继内容的下一个簇的簇号。对一个文件的最后一簇,则要指明本簇无后继簇。这些都是由FAT表来保存的,表中有很多表项,每项记录一个簇的信息。由于FAT对于文件管理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安全起见,FAT有一个备份,即在原FAT的后面再建一个同样的FAT。初形成的FAT中所有项都标明为“未占用”,但如果磁盘有局部损坏,那么格式化程序会检测出损坏的簇,在相应的项中标为“坏簇”,以后存文件时就不会再使用这个簇了。FAT的项数与硬盘上的总簇数相当,每一项占用的字节数也要与总簇数相适应,因为其中需要存放簇号。FAT的格式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FAT16和FAT32。<BR>④ DIR (Directory 根目录区)<BR>DIR位于第二个FAT表之后,记录着根目录下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文件的属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时,操作系统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硬盘中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了。<BR>⑤ DATA(数据区) 数据区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的地方,位于DIR区之后,占据硬盘的大部分空间。当将数据复制到硬盘时,数据就存放在DATA区。</FONT></FONT> <BR>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硬盘坏道修复全攻略<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硬盘是电脑极重要的一部分,所有的资料和数据都会保存在硬盘中,一旦硬盘出现错误,有时数据的损失会比整个电脑报废的损失还要大。不过,作为电脑的硬件之一,许多人总以为硬盘轻易不容易损坏,一旦坏了就是不能启动的情况,还有人认为坏道是很容易识别的,发现了用什么磁盘医生之类的软件修理就行了,再不行就低格吧!其实硬盘坏道,几乎可以称为硬盘的致命伤。笔者见识过许多因为延误时机,自己乱用各种软件修理,最后把偌大个硬盘整成一块废铁的例子。   <BR>修理硬盘坏道   <BR>对于逻辑坏道,我们可以修复,对于物理坏道,我们应采用隔离的办法,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防止坏道进一步扩散为目标。我见过有些人在报纸上吹说用某个特殊软件能修理物理坏道,最要命的是许多人对低格硬盘的迷信,实在是误人之语。所谓低级格式化,指的是将空白的磁盘划分出柱面和磁道,然后再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划分出标识部分ID、间隔区GAP和数据区DATA等。低级格式化只能在DOS环境下完成,而且只能针对—块硬盘而不能支持单独的某一个分区。有些坏磁道和坏扇区能够通过低级格式化来修复,但对于真正的硬盘磁盘表面物理划伤则无法进行修复,这只有通过各种办法标出坏扇区的位置,以便让操作系统不去使用,以防止扩大坏道进而延长硬盘使用。特别想强调,低级格式化是一种损耗性操作,对硬盘的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无必要,用户们尽量不要低级格式化硬盘。  <BR> 对于逻辑坏道,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操作系统自带的工具和一些专门的硬盘检查工具就能发现并修复。如:Windows自带的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就是发现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要明白。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即可。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Scandisk *:(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BR>但是,如果是硬盘物理坏道,那么千万千万记住不要试图用这些方法来修复,相反用各种工具反复扫描,就是对硬盘的物理坏区强制进行多次读写,必然会使坏道变多,进而扩散,正确的方法是用下面的方法果断地把已有坏道的地方隔离开。这是一种很无奈的办法,但是一个20G的硬盘,如果因为坏道,屏蔽了15G,总还有5G空间可用,如果不这样做,最后的结果是整个硬盘全部报废。   <BR>方法一:用PartitionMagic等磁盘软件完成工作   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Operation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Sector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但是这需要对这些软件熟悉,并且有计算硬盘的经验,许多人并不容易做到准确。   <BR>方法二:用FDISK和格式化命令FORMAT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第一要搞清硬盘&lt;/a的容量,对于有问题的磁盘先用FDISK分成一个C盘,再用FORMAT进行格式化,当碰到无法修复的坏块时面对FORMAT总是试图修复,这时记录下进行的百分比.然后按CTRL+BREAK强行终止任务,用磁盘总容量百分比,得出这部分正常的磁盘容量,用FIDSK划出一个逻辑磁盘,再将后面的磁盘估计出坏道的大概大小,大概比例为10%左右,再划分一个逻辑盘。这个小盘不用格式化,在总工作完成后将其删除,这样就将坏块给全部跳过去了。这样可能会损失一些好道,但对大容量硬盘来说无足轻重,而硬盘使用起来更加稳定。   <BR>方法三:用专门的坏盘分区工具如FBDISK   FBDISK这是一个DOS下专门发现坏道并隔离后重新分区的软件,只有一个文件,仅仅几十K。操作很简单,先制作一张能启动到DOS的软盘,把FBDISK放在软盘上,用它引导系统,注意系统上只能挂一个要修理的硬盘,并且将其接在主硬盘的线上。进入DOS后,只要能发现硬盘,就运行FBDISK好了,这个小程序先会对硬盘按磁道进行扫描,发现坏道就显示出来,同时还会估计总体扫描完要用多长时间,全部扫描完后,程序会根据扫描结果和坏道情况给你提出一个全新的分区方案来,如果你接受就按Y,否则不会对你的硬盘进行处理。这个软件不错,但是可能比较大手,笔者曾有一次用它把一个10G硬盘扫完后,报告说只有300M可以使用,但是我用方法二后,却找出了近2G的完好空间。所以大家还是按需使用。   还有一类特别的坏道表面看起来很可怕,其实反而好修理,如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大家都知道硬盘扇区是最重要的地方,损坏后一点也不能用,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BR>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40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Dri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AUTO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就可以了。</FONT></FONT>
lienli 发表于 2006-6-13 0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MHDD维修技术文章和硬盘维修技术<BR><BR></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00009c>1、MHDD是俄罗斯Maysoft公司出品的专业硬盘工具软件,具有很多其他硬盘工具软件所无法比拟的强大功能,它分为免费版和收费的完整版,本文介绍的是免费版的详细用法。 <BR>2、MHDD无论以CHS还是以LBA模式,都可以访问到128G的超大容量硬盘(可访问的扇区范围从512到137438953472),即使你用的是286电脑,无需BIOS&lt;/a支持,也无需任何中断支持;<BR>3、MHDD最好在纯DOS环境下运行; <BR>4、MHDD可以不依赖于主板BIOS直接访问IDE口,但要注意不要使用原装Intel品牌主板; <BR>5、不要在要检测的硬盘中运行MHDD; <BR>6、MDD在运行时需要记录数据,因此不能在被写保护了的存储设备中运行(比如写保护的软盘、光盘等); MHDD命令详解 EXIT(热键Alt+X):退出到DOS。<BR>ID:硬盘检测,包括硬盘容量、磁头数、扇区数、SN序列号、Firmware固件版本号、LBA数值、支持的DMA级别、是否支持HPA、是否支持AAM、SMART开关状态、安全模式级别及开关状态等)。 INIT:硬盘初始化,包括Device Reset(硬盘重置)、Setting Drive Parameters(设定硬盘参数)、Recalibrate(重校准)。 I(热键F2):同时执行ID命令和INIT命令。 ERASE:快速删除功能,每个删除单位等于255个扇区(数据恢复无效)。 AERASE:高级删除功能,可以将指定扇区段内的数据逐扇区地彻底删除(比ERASE慢,数据恢复同样无效),每个删除单位等于1个扇区。 <BR>HPA:硬盘容量剪切功能,可以减少硬盘的容量,使BIOS检测容量减少,但DM之类的独立于BIOS检测&lt;硬盘容量的软件仍会显示出硬盘原始容量。 <BR>NHPA:将硬盘容量恢复为真实容量。 <BR>RHPA:忽略容量剪切,显示硬盘的真实容量。 <BR>CLS:清屏。 PWD:给硬盘加USER密码,最多32位,什么也不输入表示取消。被锁的硬盘完全无法读写,低格、分区等一切读写操作都无效。如果加密码成功,按F2键后可以看到Security一项后面有红色的ON。要注意,设置完密码后必须关闭电源后在开机才会使密码起作用; <BR>UNLOCK:对硬盘解锁。先选择0(USER),再正确输入密码。注意:选择1(Master)无法解开密码。 <BR>DISPWD:解除密码,先选择0(USER),再正确输入密码。在用DISPWD之前必须先用UNLOCK命令解锁。要注意,除了用UNLOCK和DISPWD命令可以解密码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锁。而且一旦将密码遗忘(或输入错误),也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解锁。如果解密码成功,按F2键后可以看到Security一项后面有灰色的OFF。注意:选择1(Master)无法解开密码。 <BR>RPM:硬盘转速度量(非常不准,每次测量数值都不同)。 <BR>TOF:为指定的扇区段建立映像文件(最大2G)。 <BR>FF:从映像文件(最大2G)恢复为扇区段。 <BR>AAM:自动噪音管理。可以用AAM(自动噪音管理)命令所听即所得式的调节硬盘的噪音。按F2键后如果有AAM字样,就表示硬盘支持噪音调节。键入AAM命令后,会显示出当前硬盘的噪音级别,并且可以马上就听到硬盘的读写噪音,要注意硬盘的噪音和性能是成正比的,噪音越大,性能越高,反之亦然。进入AAM命令后,按0键可以关闭AAM功能,按M键可以将噪音调至最小(性能最低),按P键可以将噪音调至最大(性能最高),按+加号和-减号可以自由调整硬盘的噪音值(数值范围从0到126),按L键可以获得噪音和性能的中间值(对某些硬盘如果按+加号和-减号无效,而又不想让噪音级别为最大或最小,可以按L键取噪音中间值),按D键表示关闭AAM功能,按ENTER键表示调整结束; <BR>FDISK:快速地将硬盘用FAT32格式分为一个区(其实只是写入了一个MBR主引导记录),并设为激活,但要使用还需用FORMAT完全格式化。 <BR>SMART:显示SMART参数,并可以对SMART进行各项相关操作。SMART ON可以开启SMART功能,SMART OFF可以关闭SMART功能,SMART TEST可以对SMART进行检测。 <BR>PORT(热键Shift+F3):显示各IDE口上的硬盘,按相应的数字即可选择相应口的硬盘,之后该口会被记录在/CFG目录下的MHDD.CFG文件中,1表示IDE1口主,2表示IDE1口从,3表示IDE2口主,4表示IDE2口从,下次再进入MHDD后此口就成了默认口,编辑MHDD.CFG文件改变该值就可以改变MHDD默认的检测端口。所以,如果进入MHDD后按F2提示Disk Not Ready,就说明当前硬盘没有接在上次MHDD默认的那个口上,此时可以使用PORT命令重新选择硬盘(或更改MHDD.CFG文件)。<BR>CX:对昆腾CX和LCT(包括LA、LB、LC)系列硬盘进行寻道测试,可以考验这两类硬盘上的飞利浦TDA5247芯片的稳定性(因为质量不好的5247芯片在频繁寻道时最容易露出马脚)。按ESC键停止。此命令也可用在其他硬盘上,它主要通过频繁随机寻道来提升硬盘电机驱动芯片的温度,从而测试硬盘在强负荷下的稳定性。 <BR>WAIT:等待硬盘就位。<BR>STOP(热键Shift+F4):关闭硬盘马达。 <BR>IBME:查看IBM硬盘缺陷表(P-LIST)。此时要记录大量数据,缺陷表越大,生成的文件(在IBMLST目录下)越大,如果MHDD存在软盘上的话,有可能会空间不足; <BR>FUJLST:查看富士通硬盘缺陷表(P-LIST)。此时要记录大量数据,缺陷表越大,生成的文件(在FUJLST目录下)越大,如果MHDD存在软盘上的话,有可能会空间不足; <BR>MAKEBAD:人为地在某个指定区域内制造坏道。注意,由它生成的坏道很难修复。 <BR>RANDOMBAD:随机地在硬盘的各个地方生成坏道,按ESC键停止生成。注意,由它生成的坏道很难修复。 <BR>BATCH(热键F5):批处理。 <BR>R(热键F3):硬盘复位。比如使用了PWD加密码后,为了使密码马上生效,可以用此命令。 <BR>FUCKFUJ、KILLFUJ、AKILLFUJ:都是刻意破坏富士通硬盘的命令,一定谨慎使用,否则硬盘将被彻底损坏,无法修复。某一切正常的富士通硬盘,在使用FUCKFUJ命令后,仅一、两秒种,就提示破坏成功,重新启动后,连自检动作都消失了,主板检测不到,硬盘彻底报废。 <BR>SCAN(热键F4):盘面扫描,可以用特定模式来修复坏扇区,其中: [Scan in: CHS/LBA]:以CHS或LBA模式扫描。CHS只对500M以下的老硬盘有效。 [Starting CYL]:设定开始扫描的柱面。 [Starting LBA]:设定开始扫描的LBA值。 [Log: On/Off]:是否写入日志文件。 [Remap: On/Off](重新映像):是否修复坏扇区。 [Ending CYL]:设定终止扫描的柱面 [Ending LBA]:设定终止扫描的LBA值。 [Timeout(sec)]:设定超时值,从1到200,默认值为30。 [Advanced LBA log](高级LBA日志):此项不支持。 [Standby after scan]:扫描结束后关闭硬盘马达,这样即可使SCAN扫描结束后,硬盘能够自动切断供电,但主机还是加电的(属于无人职守功能)。 [Loop the test/repair]:循环检测和修复,主要用于反复地修复顽固型坏道。 [Erase WAITs](删除等待):此项主要用于修复坏道,而且修复效果要比REMAP更为理想,尤其对IBM硬盘的坏道最为奏效,但要注意被修复的地方的数据是要被破坏的(因为Erase WAITS的每个删除单位是255个扇区)。Erase WAITS的时间默认为250毫秒,数值可设置范围从10到10000。要想设置默认时间,可以打开/CFG目录下的MHDD.CFG文件,修改相应项目即可更改Erase WAITS数值。此数值主要用来设定MHDD确定坏道的读取时间值(即读取某扇区块时如果读取时间达到或超过该数值,就认为该块为坏道,并开始试图修复),一般情况下,不必更改此数值,否则会影响坏道的界定和修复效果。 屏幕第一行的左半部分为为状态寄存器,右半部分为错误寄存器;在屏幕第一行的中间(在BUSY和AMNF之间)有一段空白区域,如果硬盘被加了密码,此处会显示PWD;如果硬盘用HPA做了剪切,此处会显示HPA; 屏幕第二行的左半部分为当前硬盘的物理参数,右半部分为当前正在扫描的位置; 屏幕右下角为计时器,Start表示开始扫描的时间,Time表示已消耗的时间,End表示预计结束的时间,结束后会再显示Time Count,表示总共耗费了多长的时间; 在扫描时,每个长方块代表255个扇区(在LBA模式下)或代表63个扇区(在CHS模式下); 扫描过程可随时按ESC键终止; 方块从上到下依次表示从正常到异常,读写速度由快到慢。正常情况下,应该只出现第一个和第二个灰色方块; 如果出现浅灰色方块(第三个方块),则代表该处读取耗时较多; 如果出现绿色和褐色方块(第三个和第四个方块),则代表此处读取异常,但还未产生坏道; 如果出现红色方块(第六个,即最后一个方块),则代表此处读取吃力,马上就要产生坏道; </FONT></FONT><BR><BR>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