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考考你/唔怕死就来应战啦

huang 发布于2005-11-2 02:50 1891 次浏览 36 位用户参与讨论   [复制分享主题]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8: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舞枫林</I>在2005-11-2 10:34:33的发言:</B><BR>
+ M4 [, [9 x+ ^' B7 g+ T+ b<P>你还没答我,有没有说对呢                                                       </P>1 t  u; z; z6 y0 X; a
<DIV class=quote><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FONT></DIV></DIV>
* m( Y; q, C6 o5 O<P>
; d; A4 v5 r) o, l. s<P>答就答对啦</P>
0 o) c" D/ B. g<P>就是种有一个未答喔 </P>; {$ }5 x  v% {* J
ikuyori 发表于 2005-11-2 18: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uang</I>在2005-11-2 10:30:48的发言:</B><BR><BR>
  F2 R0 R5 `$ f- J5 s<P>唔系嘛 <BR>: N; Y' a! ~  _
<P>甘都话难啊 <BR>
7 K" N. q9 Y/ Y3 |5 r<P>D人唔会甘蠢挂</P></DIV>
" }- j6 V. i  `3 M9 s<P>你的古诗甘强,可不可以告诉我0 t& c$ v7 {: T* N
<P>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9 u0 P4 G3 x! O, ?% K& C7 j' W
<P>相去万余里………7 a! S$ A& l" Z$ E9 J! ~
<P>是边个朝代的诗人写的?& v' S; q; k" [% c8 [
<P>全诗是点样嘎?
1 `  L- w7 u% N7 N5 c* F
紫舞枫林 发表于 2005-11-2 18: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uang</I>在2005-11-2 10:37:21的发言:</B><BR><BR>6 }# j9 Q' c4 l8 D& l" U
<P>2 w- s, K0 E3 K
<P>答就答对啦</P>
* c( z/ `, n9 C! H& H6 r<P>就是种有一个未答喔 </P><BR></DIV>
6 }6 q* w0 c" I; K<P>在第9楼不是答了吗?<BR>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P>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9: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ikuyori</I>在2005-11-2 10:39:22的发言:</B><BR><BR>
0 V4 S* `+ D3 M+ Q/ g5 L8 x<P>你的古诗甘强,可不可以告诉我<BR>8 c( T& Y0 Q( @) Q/ G
<P>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BR>+ l) M1 n4 P/ k! ^# k, C- T) G: n# p; b
<P>相去万余里………<BR>
  j2 O0 I, o/ I3 w<P>是边个朝代的诗人写的?<BR>
/ F! Y2 E7 }7 y  j+ n, i<P>全诗是点样嘎?<BR></P></DIV>
, l" F1 s+ `0 ]( Z# X<P>
$ p* x: R% @, I% Z<P>你自己慢慢睇啦</P>
( o& `4 E+ H1 d' ]2 }9 e! z! C6 R<P>                   <B>行行重行行</B><BR>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③,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④,努力加飧饭!<BR>① 生别离:活生生的分开 ②阻:险阻。长:遥远。<BR>③浮云“比喻游子在外地的新欢。蔽:遮蔽。白日:明亮的太阳,比喻爱人,即游子。 ④弃捐:丢下。勿复道:不再说。<BR>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五言诗,收入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些诗的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都难以确定,但后世却视之为带有整体性的组诗,“古诗十九首”也就成了这些诗的专名。这些诗在内容上都有某些共同性,艺术上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BR>背景材料: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汉代末年,士人游宦风气很盛,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或游京师,或谒郡县,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所谓“游子”。他们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住,彼此之间难免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些人的家属就是《行行重行行》中的主人公一类的思妇。<BR>大意:本诗的主人公和她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但是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是很能感人的。这首诗反映的思想感情和汉末的生活现实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也有一定的认识意义。<BR>重点赏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BR>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读者苦能知道所引用典故的全句乃至全篇,便可从联想中领会本文的言外之意。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诗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经济的。使用典故的效用便在此。”(朱自清语)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BR>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P>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舞枫林</I>在2005-11-2 10:55:24的发言:</B><BR><BR>
6 r% d3 b+ y- @9 S<P>在第9楼不是答了吗?<BR>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P></DIV>
$ P' M! k! n7 i7 [0 V8 B" p<P>) `6 |1 H$ ~  Q  U4 x5 g; `1 P/ i( V5 t
<P>没错是哩句啦</P>) H3 Q8 P9 S$ h) g( P( N+ }, R! W
<P>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P>  ]7 B+ y8 I! E8 s1 q: Q
<P>我话哩个未答啊</P>
紫舞枫林 发表于 2005-11-2 19: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uang</I>在2005-11-2 11:02:26的发言:</B><BR><BR>4 _* r9 j( {1 M6 B" F
<P>- I# M4 a3 c# }( Y& d0 i4 b, I
<P>你自己慢慢睇啦</P>
6 i8 |/ z, [% Y. @8 {& J; m<P>                   <B>行行重行行</B><BR>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③,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④,努力加飧饭!<BR>① 生别离:活生生的分开 ②阻:险阻。长:遥远。<BR>③浮云“比喻游子在外地的新欢。蔽:遮蔽。白日:明亮的太阳,比喻爱人,即游子。 ④弃捐:丢下。勿复道:不再说。<BR>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五言诗,收入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些诗的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都难以确定,但后世却视之为带有整体性的组诗,“古诗十九首”也就成了这些诗的专名。这些诗在内容上都有某些共同性,艺术上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BR>背景材料: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汉代末年,士人游宦风气很盛,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或游京师,或谒郡县,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所谓“游子”。他们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住,彼此之间难免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些人的家属就是《行行重行行》中的主人公一类的思妇。<BR>大意:本诗的主人公和她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但是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是很能感人的。这首诗反映的思想感情和汉末的生活现实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也有一定的认识意义。<BR>重点赏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BR>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读者苦能知道所引用典故的全句乃至全篇,便可从联想中领会本文的言外之意。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诗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经济的。使用典故的效用便在此。”(朱自清语)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BR>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P></DIV>
+ Y2 m6 u% o# e  v; U! F" C; O<P>你该不会是直接从网上复制过来的吧~</P>
ikuyori 发表于 2005-11-2 19: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huang</I>在2005-11-2 11:02:26的发言:</B><BR><BR>% }/ i+ Q, V1 _$ ?
<P>7 P$ w! i& M# b/ I" K
<P>你自己慢慢睇啦</P>
, {# U0 q( R% @: M# K9 E<P>                   <B>行行重行行</B><BR>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①。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③,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④,努力加飧饭!<BR>① 生别离:活生生的分开 ②阻:险阻。长:遥远。<BR>③浮云“比喻游子在外地的新欢。蔽:遮蔽。白日:明亮的太阳,比喻爱人,即游子。 ④弃捐:丢下。勿复道:不再说。<BR>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五言诗,收入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这些诗的作者,创作的时间、地点都难以确定,但后世却视之为带有整体性的组诗,“古诗十九首”也就成了这些诗的专名。这些诗在内容上都有某些共同性,艺术上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BR>背景材料: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汉代末年,士人游宦风气很盛,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或游京师,或谒郡县,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人就是所谓“游子”。他们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住,彼此之间难免有伤离怨别的情绪。这些人的家属就是《行行重行行》中的主人公一类的思妇。<BR>大意:本诗的主人公和她丈夫感情很深,但因为种种原因又不得不远远分开,难以会面。她既担心丈夫在外地发生变化,又忧虑自己年华会很快消逝。但是当种种忧愁感伤都无法排遣时,她却努力把这一切抛开,深情祝愿游子在外多加保重。因而主人公的多情温柔和善良形象,是很能感人的。这首诗反映的思想感情和汉末的生活现实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也有一定的认识意义。<BR>重点赏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委婉含蓄的抒情。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兽尚且留恋故乡作为比喻和反衬,暗示游子应早日还乡;“浮云蔽白日”则在比喻手法中隐含对游子(实也对自己命运)的担心,但表露得更为含蓄。二是迂回诉说,耐人寻味。比如本来要说自己因思念远方亲人而腰身瘦了,却偏说衣带一天天宽松了,本要说青春无多,却偏说成“岁月忽已晚”;本来要诉说自己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却偏在结尾表示一切撇开,只希望对方多多保重……这种含蓄深沉的写法,和主人公善良的柔情互为表里,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温柔敦厚诗风的生动体现。<BR>这首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典,就是引用以前诗文的内容或词句,来说明眼前的内容。“读者苦能知道所引用典故的全句乃至全篇,便可从联想中领会本文的言外之意。这样诗句就增厚了力量。这所谓诗短意长,以技巧而论,是很经济的。使用典故的效用便在此。”(朱自清语)本诗开头的“与君生别离”是化用《楚辞·九歌》中“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句意;“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借用《诗经·萧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内容;而“道路阻且长”则是直接袭用了《萧葭》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词句;“胡马”“越鸟”二句是引用《韩诗外传》等书中所列的不忘本的典故;“岁月忽已晚”则是暗用《采薇》中“岁亦莫止”的内涵……当然用典不是机械地拼凑堆砌典故,只有同作品特定的内容环境融为一体,才是恰到好处的用典。本诗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因而不仅使诗句言简意丰,同时也是形成诗中含蓄委婉手法的原因之一。<BR>此外,这首诗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并不影响其语言浅近自然,风格平易淡远的艺术特色,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的共同之处。</P></DIV>
+ f. R1 j( N0 w# }<br>唔该晒真是好长~~~ 不过我净系要首诗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9: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舞枫林</I>在2005-11-2 11:29:44的发言:</B><br><br>' O, q" h' l8 A, y/ m
<P>你该不会是直接从网上复制过来的吧~</P></DIV>2 {1 _" X0 u7 b
<P>
0 c6 w* B$ d( [6 j' W<P>我没甘好心情讲啊</P>; }! G# Y8 q7 H% Z- M+ k
<P>太长啦]</P>3 A! h. ^! c+ A8 x8 j2 o, u
<P>无法</P>
; R& ?! x+ m, L6 M6 Z) z" _6 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2 12:01:41编辑过]
0 r+ p  y( l9 N. [! n- j
紫舞枫林 发表于 2005-11-2 19:4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就说嘛~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9: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舞枫林</I>在2005-11-2 11:44:21的发言:</B><BR>呵呵  就说嘛~                                              </DIV>
9 Z7 ]& d% a) E& W+ E; D. _4 ~2 W; D<P>
" O0 p, Y/ \7 u9 v) t1 W<P>你知就好啦</P>
4 I, {2 I5 J  w+ d& F! ^
紫舞枫林 发表于 2005-11-2 1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那你之前的问题不会都是网上搜寻来的吧^_^
huang 发表于 2005-11-2 19: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舞枫林</I>在2005-11-2 11:52:47的发言:</B><BR>呵呵~那你之前的问题不会都是网上搜寻来的吧^_^</DIV>
! c1 z3 m. K& \1 b<P>. t$ @! o! z+ Z! L
<P>那不是</P>
6 j; ]  J  J# j9 g# J<P>自己打上去架</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註冊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
回复
返回
列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