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5%" bgcolor="#ffffff" border="0"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tbody><tr><td class="p10e">笔者于今日17时50分,乘坐广州地铁一号线,到达公园前换乘站,准备转乘二号线,发现二号线月台已经挤满候车人群,当时约有一千人滞留,而一号线列车仍源源不断输送乘客到站,令至二号线月台,包括梯间、走廊都站满乘客。此时地铁广播并无作出任何疏导指示及原因说明,人群开始鼓噪。期间,只见一名穿着地铁制服的人员不停地拨打手机,而其他实习导乘员则显得手足无措,对于众多乘客的查询,仅以“列车发生突然故障,情况未明”作答复,但对具体情况及解决办法并无任何解释。随着候车乘客越来越多,地铁广播终于播放:二号线万胜围方向列车发生故障,将有延误,请乘客耐心等候。直至18时12分才有第一班疏导列车(全空列车)进站,但由于候车人数太多,未能一次疏导完毕。18时30分当笔者离开二号线月台时,仍有数百人滞留。 <br/><br/>该次事件当中,出现了几个关键的危机处理要点: <br/>1、地铁公司显然对该次突发事件缺乏足够的估算,故未对一号线班次作出适当的调度,造成过千人滞留于二号线月台,虽未发生人踩人事件,但情况堪忧。 <br/>2、地铁广播未及时对该情况作出阐述,并且未有提供有效的疏导建议。 <br/>3、在及后的广播中,并未就该次事故对候车乘客造成的不便作出道歉,仅以敬告作为事故声明。在其他先进的国家及地区如发生同类型事件,处理机构必先向公众作出道歉及疏导指示,而地铁公司该做法显然与国际都市公共交通系统形象不符,更有甚之广播当中的语音表达亦未够专业,令候车乘客不明所以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安全性产生质疑。 <br/><br/>从该次广州地铁大塞车事件当中,虽短短半小时,但仍突显广州公共交通系统在危机处理公关手法方面未够成熟,有待完善。 <br/></td></tr><tr><td align="right" height="10"></td></tr></tbody></tab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