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FONT size=+0>本人最愛的名曲之一 !</FONT></DIV>7 G0 ]7 P6 X5 g% E2 ^0 G2 H2 S
<DIV></DIV>
- R/ A" h) i% p8 X<DIV><FONT size=+0></FONT> </DIV>+ m& ?- S6 f5 }) t7 z" x0 g' n
<DIV><FONT size=+0>布魯赫/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Mendelssohn, Bruch: Violin Concertos / Vengerov, Masur
. I \; x" @' f+ B. _" q</DIV></FONT>$ e3 t+ q" q+ K G- h' H
<DIV><FONT size=+0><IMG src="http://www.arkivmusic.com/graphics/covers/full/05/54051.jpg" border=0># q, I* z: W0 T3 }& M7 x' A# u$ U) a
Release Date: 02/08/1994 : S& n) V1 [" E+ Z
Composer: Max Bruch, Felix Mendelssohn
9 ?( |& X0 S( C% u9 FPerformer: Maxim Vengerov
: g$ d8 K1 ]. ~/ \$ h6 yConductor: Kurt Masur* h- d: n8 P6 G# e# S( y
Orchestra/Ensembl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L t0 D; }" i) P' D
Number of Discs: 1
$ O4 v% z% \4 D% s% ?; URecorded in: Stereo
2 d3 o" c8 C' u2 A) W& U- \; ELength: 0 Hours 51 Mins.
% Q/ M0 r O& D; x1 z& {7 U, ~* i$ f/ \+ o; {7 D' {3 K: P+ y T" y
布魯赫/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 L! S( @" _1 j: }
發行日期:1994 / 2 / 8, S; d# H3 R. Q( G; i% y
作曲家:布魯赫&孟德爾頌
0 o+ `' [! E* s4 m2 p4 q: j表演者:凡格羅夫
# m- O7 z9 f+ @" ]5 I* @指揮家: 庫特馬殊- X6 y+ N, }9 K3 \
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M( i5 f4 u- f( |& v+ G6 [9 d
! N3 A2 s' G: g& b* Y
3 d- o" v6 }- d; ^5 e: w曲目2 k* K* m4 R! p' D9 i+ Z
1.Concerto for Violin no 1 in G minor, Op. 26 by Max Bruch
; X" \: R$ F# U Performer: Maxim Vengerov (Violin)
( P' H( ?/ L, K/ K Conductor: Kurt Masur/ d3 P. }9 V6 h5 ~
Orchestra/Ensembl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W. d8 `+ i6 K
Country of Origin: Germany
9 r9 P8 D+ L5 W0 X Period: Romantic
6 T( q8 S% {5 h5 z6 WDate of Recording: 9/1993 8 K9 {! e! A" e$ Q( `- _
Venue: Gewandhaus, Leipzig, Germany , m6 l2 y/ p4 t8 r8 \2 b. H
Length: 23 Minutes 51 Secs.
' U) h) y& c6 A9 w( Y8 Z q, ~0 ~! V) x9 A# U! e. J; i+ @0 f
2.Concerto for Violin in E minor, Op. 64 by Felix Mendelssohn
3 W. ~1 G$ d; B Performer: Maxim Vengerov (Violin)
l: w& x: c9 [: B! V- M" {3 p Conductor: Kurt Masur5 F! ~" i4 L2 [5 E; j I) k8 v
Orchestra/Ensemble: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 P7 M: ?7 d$ o" k9 C% y; e Country of Origin: Germany
* R9 x* T9 l7 ~; s+ r Period: Romantic
7 M/ D X1 Y6 m4 j
6 m4 N+ f* `5 _4 A
% {! f, x1 `8 i: J★★★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
: S0 B$ _2 d# z0 ` 德國最古老的一支管絃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在成立兩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當中,創下無數輝煌紀錄,擔任過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音樂大師的作品首演;樂團歷任的指揮如奚勒、孟德爾頌、佛特凡格勒、倪基希、孔維奇尼、華爾特、馬索和布隆斯泰特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師級人物。$ J6 D" V4 d9 s* v5 O" @3 F* t
而現任指揮布隆斯泰特,先後曾擔任奧斯陸愛樂管絃樂團、丹麥廣播交響樂團及瑞典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在他的指揮下,樂團的音樂深沈而真誠,加上與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合作,堪稱古典音樂界的超完美組合。
8 b" V' Z W7 I8 @$ f 延續了傳統音樂的演奏方式,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的演奏,正代表著歐洲古典音樂的正統文化。他們所詮釋的音樂純粹且令人感動,此次三度訪台,將以孟德爾頌與布魯克納的經典大作與古典樂迷炙熱交會!
+ \5 j( h: a2 h. j5 {5 _: T8 B. l
% R/ L+ i* ?- Y. g" \
★★★庫特馬殊★★★( C5 L6 n8 A" g# }9 j
7 |1 r W. D$ \" U l
庫特馬殊(KurtMasur)是當今世界上最受讚美和敬重的指揮家之一,他的大師風範不僅是建立在對音樂的嚴謹要求及傑出表現,更在於他對人權普世價值的尊崇。馬殊一生的音樂事業輝煌,遍及歐美各地,然而他內心的音樂種子卻是萌芽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東境的小城。
% E! }- B' t v6 ]) q
. q: H! C# ^0 |! H6 h2 a<B>東德正統之聲</B>% F- `5 _5 i4 B: b8 y
庫特馬殊生於1927年7月18日,家鄉在德國希萊西亞省(Silesia)布里格郡(Brieg,位於東德境內,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劃歸於波蘭)。當時的德國,正值社會主義者、共產主義者與守舊勢力爭奪政治大餅的年代,社會動盪不安,民生凋敝,更因一次大戰戰敗的賠款,使經濟情況更形惡化。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馬殊,「音樂」成為他生命中最好的心靈療劑;「在人生每一個轉折點,音樂都幫我穿越過孤獨和哀傷,並常給我「快樂和喜悅」,讓我心靈有「家」的感覺。唱一首歌、彈彈琴,自娛娛人,和姊姊及朋友們圍著鋼琴合唱,是最快樂的時光。」馬殊如是說。' [% ^6 v. L* h' X# W7 u
1942年,馬殊進入布列斯勞(Breslau)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與大提琴,在1944年畢業。1945年,希特勒已經窮途末路,將未滿十八歲的青少年都拉上戰場作戰,年滿十八歲的馬殊也被徵召入伍,但是馬殊服役不到幾個月,希特勒便自殺投降,第三帝國瓦解。東邊半個德國淪為蘇聯共產黨附庸,因此馬殊也只能留在共產的東德發展。' ]8 K9 m2 }1 h/ H' w+ p: m: z7 C4 _
1946年,除役的馬殊進入萊比錫音樂院(Leipzig Music College)深造,不過此時他的興趣已經從鋼琴、大提琴轉為指揮,師事Bongartz。此時的馬殊經常從廣播節目聆聽托斯卡尼尼等大師的指揮錄音,他於柏林第一次聽到華爾特指揮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的廣播演出,又看到了幾次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公開排練,印象非常深刻,從那以後他才有機會聽到納粹當權時在德國從不演出的音樂作品。在萊比錫音樂院學習時,他也不斷重複聆聽這些大師們的演奏錄音,對他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馬殊收藏了許多福特萬格勒、托斯卡尼尼、華爾特的唱片,藉此研究其風格,並加以吸收消化,成為自己知識的來源。( t8 E& `3 w( b1 ]. K
1948年畢業後,馬殊開始在哈雷歌劇院(Halle County Theatre)擔任臨時指揮,雖然登台時間不多,但卻有很多學習機會。就在演出、學習的不斷成長下,1953年,馬殊成為埃爾富特與萊比錫歌劇院(Erfurt and Leipzig Opera theaters)首席客座指揮與德勒斯登愛樂的客席指揮。1955年馬殊接下了生平第一個重要的交響樂團任務--德勒斯登愛樂管絃樂團(Dresden Philharmonic),並在1958年被任命為梅克倫堡(Mecklenburg)史維林國立歌劇院的音樂監督,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樂團。, {: n7 S6 ?( l% f3 y
在與史維林國立歌劇院兩年合約期滿後,馬殊來到東柏林擔任喜歌劇院(Komische Oper, Berlin)資深音樂總監。自1960年到1964年的這五年,是馬殊在音樂與戲劇方面收穫最大的時期,這些收穫來自音樂戲劇新現實主義派的重要人物費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費森斯坦是當時柏林喜歌劇院的導演兼藝術監督,從燈光服飾到舞台佈景大小事務,費森斯坦都事必躬親,當然也包括音樂詮釋。費森斯坦既然屬於新現實主義派,因此在戲劇觀點上具有非常前進宏觀的觀念,而這是馬殊以往在梅克倫堡、萊比錫等古老城市不曾見到的。與費森斯坦共事,馬殊不僅獲益良多,更藉此熟悉了六十五齣歌劇劇碼,自青澀而沉穩,逐漸成為一位經驗豐富的歌劇指揮。
* y" j1 \, V( |; a
$ {; @' T9 ^1 u; f2 _ y<B>指揮桂冠詩人</B>+ l5 O$ {3 O5 z( N. F
在共黨統治下的東德,馬殊在政治立場上,比起另一位同樣出身東德的指揮家鄧許泰特要合作得多,因此在1969、1970兩年,馬殊獲得東德政府至高榮譽的「東德國家藝術獎」,並在1970年就任歷史悠久的著名樂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的音樂總監。1971年鄧許泰特在瑞典投奔自由之後,馬殊遂成為東德最重要的指揮家,不但是萊比錫布商大廈首席指揮,同時也兼任德勒斯登愛樂的首席指揮,完全掌握了東德境內兩個音樂大城的演出計劃。
! z) K" f# Z( U0 S 德勒斯登愛樂管絃樂團創立於1870年,當時稱為的「工藝會館管絃樂團」,1915年起才改為愛樂管絃樂團。1935年起曾舉辦「現代音樂演奏會」,顯示樂團活動的積極,但在二次大戰期間遭受很大的打擊,停頓了一段時間,直到戰後才逐漸恢復其活力。而創立於1743年的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則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樂團,初創時團員僅有十六人,1781年時因團址遷到「布商大廈」而有了現今的團名。西方音樂史上許多重要的人物都曾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的指揮,如孟德爾頌、白遼士、華格納、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理察.史特勞斯、福特萬格勒…等。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保有德國式的傳統,音響豐富而獨特,馬殊從1970年起擔任該團指揮,到1996年退休,擁有二百五十四年歷史的布商大廈推崇他為該團有史以來的第一位「指揮桂冠詩人」。% _& E. P2 u5 J9 a% J6 V
( R, K1 e3 r4 i# H
<B>人權音樂家</B>
. U2 K) F8 z+ {* G/ ^, j 然而,馬殊和其他音樂家最大的不同在於他還是一位人權主義者。所謂「人權」,廣義來說意指每個人的權利與尊嚴。1973年馬殊受到英國皇家音樂廳的邀請演出,當時的東德還深鎖在共產鐵幕之中,人民沒有遷徙與出國的自由,為此馬殊還曾威脅當時的東德政府若不准他出國演出,他將「非法」逃脫出境,最後終獲得批准,馬殊因而得以首度出國面對西方音樂界。次年馬殊又前往美國指揮克里夫蘭管弦樂團,因為合作愉快,因此在1980年受聘為該團客席指揮,此後馬殊的名聲便開始在國際之間逐漸上揚。) P* ?. f' K. U9 D
後來,馬殊在引領兩德統一的和平示威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的領導才能對世人的影響更引起廣泛的注意。1989年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東德政府竟在事後致電恭賀中國政府成功鎮壓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靜坐抗議的學生。而當萊比錫學生與群眾再次聚集抗議東德政權,現場肅殺氣氛凝重,傳聞東德政府也將以武力強力鎮壓示威群眾。此時,身為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馬殊挺身而出,一方面鼓勵示威群眾保持非暴力抗爭,另一方面以電話與在柏林的東德政府溝通,最後這場示威抗爭終於和平落幕,馬殊更因而被封為「Retter von Leipzig」(Savior of Leipzig)。馬殊對東德政府和人民巨大的影響力,戲劇性地扭轉了東德的命運,而他也成為東德人民心目中的領袖,甚至可能是未來德國統一後的總統人選。4 Z1 X; Y) ], n
# y% |7 B0 h, t% N% k o( o
<B>紐約愛樂十一年</B>
7 E! u, R& l% ?" `/ {" d 東西德合併統一之後,馬殊不再受到政府的約束。1991年,馬殊接下紐約愛樂弦樂團(New York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總監之職,接下了馬勒(Mahler)、托斯卡尼尼(Toscanini)、伯恩斯坦(Bernstein)、布列茲(Boulez)、梅塔(Mehta)傳承的棒子,並且也保持與老搭檔萊比錫布商大廈一定場次的合作關係。成立於1842年的紐約愛樂管絃樂團是美國最古老的樂團之一,歷經了多位知名指揮家的帶領,塑造了樂團卓越的風格。1 M7 d: K) q2 w, Q7 z
自1991年成為紐約愛樂音樂總監以來,馬殊讓紐約愛樂多了德式的嚴謹與流暢,讓本世紀紐約愛樂所受來自馬勒、托斯卡尼尼、伯恩斯坦、布列茲以及梅塔所留下的深刻影響之後,也留下他自己的個人特色。馬殊曾說:「每個指揮都讓紐約愛樂留下了不樣的部分,離開之後我不能保證樂團還會有這樣的聲音,但是每個指揮都為樂團留下了特別的風格,這是最為可貴的。」: n s7 n& r2 R; ]4 r
在馬殊的指導之下,紐約愛樂也著手於各種的創舉,包括重回現場及跨美國東西兩岸的電台廣播節目,以及與華納國際古典音樂部獨家錄音合作。馬殊並不排斥錄音,但是認為錄音必須完美無缺,因為錄音可以修改、合併、因此當然必須呈現出最好的一面。馬殊的錄音事業成就斐然,最早是與德勒斯登愛樂管絃樂團合作,任職萊比錫布商大廈樂團指揮後,他開始全面錄製計劃,包括孟德爾頌的全部弦樂及管絃樂交響曲,九首貝多芬交響曲、《費黛里歐》和《莊嚴彌撒》,舒曼、布拉姆斯和布魯克納的全部交響曲,李斯特的管絃樂作品,布魯赫的協奏曲和若干管絃樂作品,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契、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等等。在樂團面前,馬殊總是精力充沛,活潑生動且無需樂譜,他指揮演出的貝多芬、布拉姆斯、舒曼、布魯克納、李斯特、柴可夫斯基和華格納感人至深,整體而言,馬殊的指揮具有自我克制的特質,風格典雅端正,絕不刻意營造浪漫氣息,具有莊嚴雍容的權威氣派。
7 l" L$ c* F# O& j6 `4 E 馬殊在指揮事業之餘,也非常重視教育工作,經常利用餘暇時間將本身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自1975年開始,他開始在萊比錫音樂院、克里夫蘭音樂院、印第安那大學、曼哈頓音樂院、西敏寺合唱團學院、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等地兼課任教,提攜後進、承傳經驗。長久以來,馬殊積極鼓吹擁護音樂教育,並且非常投入其中,他定期地於音樂會中擔任指揮並開放他和多數紐約音樂學校交響樂團的彩排演奏。紐約愛樂在馬殊領導之下已到達一般樂團所能達到的目標,以及幾乎無人可及的藝術境界,1993年紐約愛樂在倫敦的古典音樂音樂獎項中榮登最佳管絃樂團,同時《美國古典音樂年鑑》也推崇馬殊為年度最佳音樂家。7 t: d+ l. c) C% R0 R, \, G
由於馬殊在音樂上成就傲人,同時也是世界聞名的人道主義支持者,因此在1995年獲得德意志聯邦(合併後的德國)頒贈十字勳章,1997年,法國政府授與「榮譽軍官」之榮銜,同年,紐約市政府也將「紐約文化大使」的頭銜頒贈給他,以表彰他領導紐約愛樂期間的卓越功績。而萊比錫大學和美國六所大學均頒贈榮譽博士頭銜給他,萊比錫市政府亦給予榮譽市民頭銜,連以色列愛樂都聘他為榮譽客席指揮,德勒斯登愛樂也以他為終身榮譽指揮。放眼當今樂壇,像他如此集眾多榮譽於一身的指揮家,實在很難找到第二人。
. x; [0 ]; D' ` 5 [- Q3 D/ Z/ P$ z2 F! Q
<B>德式嚴謹和法國浪漫的激盪</B>
( C2 x+ j' m4 j$ L( [ 2002年,在紐約愛樂邁向第一百六十年之際,馬殊卸下了將近十一年音樂總監暨指揮的職務,轉往接掌法國國立管絃樂團(Orchestra National de France)音樂總監。對於離開紐約愛樂,七十五歲的馬殊難掩感傷,和紐約愛樂相處十一年的時光,每天都充滿了挑戰與回報,他說:「處處宛如探險,讓我又恢復了年輕」,而他最自豪的是紐約愛樂如今已經成為全方位的樂團,演奏莫札特、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和頂尖的德、奧、俄樂團相比也毫不遜色。) c/ z0 W0 t' w t1 c
法國國立管絃樂團成立於1934年,是屬於法國國立廣播局的樂團,因此最初名為法國國立廣播管絃樂團,1975年由於廣播局組織變動,名稱因而改為法國國立管絃樂團。法國國立管絃樂團是和巴黎管絃樂團並駕齊驅的法國代表性樂團,由於是廣播交響樂團性質,對現代作品的演奏向來很積極,曾在馬第農指揮下灌錄德布西管絃樂作品全集的唱片,充分發揮這個樂團演奏法國音樂的獨特本領。
# A" H5 x2 F0 ^. V( R 在新世紀之初,有「東德正統之聲」之稱的庫特馬殊接掌的法國國立管絃樂團將會呈現出何等新的面貌?德式的嚴謹和法國的浪漫會又會激盪出麼樣的火花呢?自 2002年9月馬殊接任音樂總監後,法國國立管絃樂團恍若被帶入一個嶄新的舞台,全然跳脫「法國」標籤的禁錮:自2002年樂季的貝多芬交響曲全系列至 2003年孟德爾頌作品全系列,一連串德奧樂派作品,在在顯示馬殊希望帶領法國國立管絃樂團挑戰跳脫過往的企圖心,為樂團開拓更豐富、更寬廣的曲目。1 Q0 J' g7 I4 D- d2 |/ T1 d: N X- }
2003年9月,法國國立管絃樂團在馬殊指揮下演出Wagner歌劇《Tannhau ser》與《Tristan und Isolde》的序曲與選曲,以及Bruckner第三交響曲,這場演出為法國當地樂界評為 「具柏林與維也納正統特色,絕不是非德奧樂團所能輕易做到的。」
/ F, Q h) L( [7 U, }& L 赴法後的馬殊並未自美國樂壇沈寂下來,2003年與2004年馬殊就多次回到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指揮包括與獨奏家Sarah Chang、 Glenn Dicterow、Lynn Harrel、Andre Previn…等人的演出。此外,他也分別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演出,在美國樂壇依然活躍。馬殊的演出版圖在接任法國國立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後,可說遍及歐、美、亞三大洲,如:2003年帶領倫敦愛樂交響樂團至德國、比利時境內共十三個城市巡迴演出,帶領法國國立管絃樂團赴香港音樂節演出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全曲…等,都獲得世界各地聽眾的熱烈迴響。8 G# S' A6 `; l9 \: J% \5 T
為新生代作曲家的新作首演,一向是馬殊指揮生涯中一個從未被忽略的使命。馬殊拓展其於法國的事業版圖之餘,仍持續這項使命,陸續指揮了作曲家Lukas Foss、Siegfried Matthus、Sofia Gubaidulina等人新作的世界首演,也為Henri Dutilleux的作品《Sur le meme accord》 做全美首演。這位樂壇的人道主義者,就是以實際行動鼓勵樂壇的後起之秀,勇於發揮創意,開拓更具新意的作品。) ], y/ x* H/ ^ p8 P1 X0 {
2004年對已屆七十七歲高齡的馬殊而言,仍將是忙碌而充實的一年,他將領導法國國立管絃樂團與巴黎音樂院(Conservatoire de Paris)、音樂城(Cite de la Musique)合作演出巴赫(J.S.Bach) 的《St. John's Passion》及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全系列作品,並將帶領法國國立管絃樂團至日本、德國、義大利等國演出。此外,他所心繫之教育大業仍未在忙碌的行程裡被遺漏,2004年馬殊仍將親至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教授指揮課程,終生奔波,以愉悅的心情將音樂和全人類分享。</FONT></DIV>
! h" N- X3 |" E2 u<DIV></DIV>
QkxfJ9PM.torrent
(20.29 KB, 下载次数: 0)
|
|